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回看电影艺术的一百多年历史,几乎每一次电影的热潮都是对此一说法的新印证,比如德国的“新电影运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肇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等等,这些先是震惊本土、进而影响世界的著名电影现象,无不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
《海上火焰》海报
观察二十世纪以降公认的电影杰作,亦多是直视社会现实,充满人文关怀的匠心之作。比如,以《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等享誉世界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德·西卡,以《罗赛塔》和《孩子》双获金棕榈的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以《十诫》、《蓝》、《白》、《红》而被称为“电影思想家”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以《樱桃的滋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名作而被戈达尔赞为“电影终结者”的伊朗导演阿巴斯等等,这些影响深远的电影和作者,或者有着拍摄纪录片的背景,或作品有着纪录片风格,其人其作,都是以对现实社会的最大程度上的贴近和深刻剖析而享誉世界。
此次,在深圳百老汇影城举办的欧盟和德国双影展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紧密呈现是焦点中的焦点。事实上,本次德国电影节的主题即为“假若明天来临”,意为从当下的现状瞻念“明天”的现实,都是对当下焦点的关注,比如欧洲难民问题及青少年成长话题。没有人是一座孤独的岛屿,这些欧洲炙手可热的现实问题,亦是涉及全球各个角落的普遍问题。
《我是布莱克》法国版海报
从第九届欧盟电影展的作品看,那些备受期待和赞誉的作品,仍是关注社会现实的力作。如获得201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我是布莱克》,该片导演肯·洛奇是英国经典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影片以导演一贯的风格和关注点,讲述了年迈的木匠丹尼尔·布莱克因心脏问题被迫歇工,在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社会救济时,却面临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该片的复线是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流落街头而不得不放弃尊严卖淫求生。影片以朴素的电影语言,扎实动人的细节,传达出底层小人物的艰难,指斥国家的医保救援机制中的非人性化以及官僚主义体制的种种弊端。很多观众在观看时被几度感动落泪,电影结束后,观众情不自禁地以掌声表达自己的敬意。
影展中另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是来自罗马尼亚的电影《毕业会考》,该片是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继《四月三周两天》和《山之外》等获奖作品之后的最新力作,获得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该片描绘了一个罗马尼亚小城医生为让被侵犯的女儿顺利高考取得高分而不惜一切代价,托关系找后门的故事。围绕着小小毕业会考,折射出各行业中的人们的职业道德的危机和社会阴暗面。
《毕业会考》海报
另外,本届影展中获得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海上火焰》,是迄今唯一获得金熊奖的纪录片,通过对比意大利兰佩杜萨岛民平静质朴的生活与途径,触及了当下欧洲最深刻的难民之殇;比利时电影大师达内兄弟的新作《无名女孩》,讲述的是年轻医生杰妮因诊所关门,无意间导致了当晚敲门求助的女孩被害,在此后杰妮的执着调查中,逐渐揭示出一个黑人妓女死亡的真相,触及了非法移民、亲情疏离、家庭危机等众多社会现实问题。
从欧洲电影里看中国现实
优秀的电影总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让人看到观众所处的现实。
太长时间以来,我们从自己的国产电影里看不到中国当下的社会真实和症结,而要看到自己所处的真实境况,除了看一些无法浮出水面的地下电影,就是从国外的优秀影片的折射里去体味和领会。早在多年前,人们从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中看到了中国式职场的人情世故;从表现五十年代真实案例的美国电影《换子疑云》里,看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官僚愚民、警民冲突;从意大利电影《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里窥见我们的司法腐败等等。说奇葩也好,说移情也罢,都是一种于现实中无可奈何的“观影穿越”。此次的欧盟电影展中,那些触及欧洲国家社会问题的影片,仍让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置身的社会现实,并深刻而强烈地获得情感共鸣。
《无名女孩》海报
最直接的“移情”,可能要数英国社会派写实主义巨作《我是布莱克》了。该片以两个底层倒霉小人物的关系,延展出一幅不乏荒诞、温情与悲情的社会风俗画卷。片中的主人公布莱克是个传统老派的木匠,他笃守自己的生活信条,宁愿衣食堪忧,也不会放下自己做人底线和基本尊严。他的邻居是与“中国”的英文发音相同的黑人青年,两人形成有趣而有意味的对映。那个到处丢垃圾的黑人青年,靠的是贩卖广州制造的山寨名牌运动鞋发财,片中的黑人青年与广州商人的视频对话及街头摆摊,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这种真实的跨国地下交易。黑人青年在售卖时宣称,山寨货与正品货的优势主要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无数中国观众会心而笑。当布莱克问凯蒂的儿子:是椰子杀人多?还是鲨鱼杀人多?孩子的回答是椰子。这个智力游戏式的隐喻,直指看起来无害的体制也是可以杀人的。而影片的最大戏份,是布莱克一次次无功而返的救援申请,在公事公办的办公室屡战屡败,虽然讲述的是英国官僚体制的不堪,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国当下司空见惯的“脸难看,事难办”的种种现实。
因为有着相近的政治体制或历史,那些来自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作品,更让中国的观众情同此心,感同身受。
《国家反抗者弗里茨·鲍尔》海报
在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罗马尼亚电影《毕业会考》中,从电影的基本情境到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都颇似当下的中国。影片以一个中年医生的视角,表现了在信仰缺失,理想道德沦落的无序状态下,各个阶层人的普遍焦虑。电影开场就是医生家里的玻璃被砸碎,这种不明来源的恶意,此后会不断被发现,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在女儿考试前日,一次未能得逞的强暴事件,打破了女儿的平静学习生活,也让跟下来的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背后的暗流陆续汹涌而出——主人公虚伪自私的婚外情,为铺平女儿的出国路,看似循规蹈矩的工作背后,却是不择手段的与整个社会体系做交易——为贪官手术开便利之门,与督察同学私相授受,贿赂当权者,买通学校校长,教唆女儿在试卷上作弊。连同如千方百计送孩子出国留学,钱权交易走后门,向包括医生在内的职权人塞红包等等,这些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怪现状,背景是罗马尼亚的破败城市,却无不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缩影和万花筒。
欣赏欧洲的优秀影片,从中观察和体味的却是中国社会的真实现实。既然无法从国产电影里看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就只能从外国电影里去曲折窥视,这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更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悲哀。
《爱上哲学家》海报
编辑 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