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西兰的弗瑞莎·杰米森(音译名,Fritha Jameson)是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中学副校长,她告诉记者,2003年非典时,她和先生在上海德威国际学校工作,当时他们是在非典疫情结束前回到学校的。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做了同样的决定——回到中国,他们的第二个“家”。弗瑞莎·杰米森非常坚定地说:“和上次非典一样,我们坚信中国有能力应对这次疫情!”
记者:疫情爆发以来,您一直在深圳吗?作为国际教师,您之前是否经历过与此次疫情相似的情况?
弗瑞莎·杰米森:虽然知道因为疫情学校要推迟开学,我和先生还是于1月31日返回深圳(我先生也是国际部的老师)。2003年非典时,我们在上海德威国际学校工作,当时我们也是在非典疫情结束前就回到学校。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做了同样的决定——回到中国,我们的第二个“家”。和上次非典一样,我们坚信中国有能力应对这次疫情。与当年非典不同的是,我们这次返回中国的时间,疫情还在持续发展变化阶段,各项防控措施还在严格执行中。这一次校园暂时关闭以及对整个学校社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让人感觉仿佛是经历了多个台风天停课的叠加效应。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
记者:这次疫情期间,您在深圳的日常生活是否感到有限制和不方便?
弗瑞莎·杰米森:我们完全能理解,目前的种种限制都是疫情防控的需要。疫情初期我们确实感到焦虑和不安,但现在已经逐渐能够冷静面对。我也有一些亲人还在武汉,听说那里日常出行更加不便。戴好口罩、出入小区时备好健康申报二维码、比平时更加注意卫生,确实是麻烦了一些。但也有好的方面,比如超市就没那么拥挤,还有比平时更加注意到,有许多人都在付出十二分努力,为我们城市的良好运转而服务。
至于三餐,就不得不发挥创意了,正好我们现在有更多时间在家,可以锻炼厨艺。运动是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进行的,娱乐活动则变成一周有半天到街上“探险”,去看看有哪些商店已恢复营业。剩下的时间就是专注于工作,停课期间学校的远程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感觉现在比平时还要忙得多。
记者:在疫情的日子里,学校和学校社区向老师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弗瑞莎·杰米森: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合理而且及时的指引,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们中学部教学领导成员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还能保持积极和幽默,大家相互鼓励和打气;高层管理团队在制定方案和措施的时候,力求兼顾和平衡各个方面的需求;还有这段时间我们特别活跃的各个微信工作群,把因为疫情阻隔而身处世界各地的老师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在深圳生活的外籍人士来说,《深圳日报》和《深圳眼》(Shenzhen Eye)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疫情期间的健康信息和城市生活指南。
记者:学生和家长对线上教学模式是否适应?参与度如何?
弗瑞莎·杰米森:根据我们的经验,即便在同一个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和家长对于网课的参与和适应程度,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的所在时区、设备状况、网络稳定情况、居家学习环境等情况的影响。另外,我们发现,家长对于我们采用的国际文凭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探究性、概念性特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以及对学校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理解,也会影响他们对远程教学的接受与评价。总体来说,根据我们中学部最近一次学生网课出勤率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对网上教学的参与度和适应程度都是相当高的,这让我们很欣慰,我想着也是因为我们网课已经进入第五周,一切都逐步规范和走上正轨。
记者:在压力和焦虑期,学校如何关注以及促进学生和家长的身心健康?
弗瑞莎·杰米森:“身心健康”是深外国际部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学部,我们第一次的远程学生会议的主题,就是学校价值观中的“身心健康”和“富有同理心”。在我们搜集了所有学生与老师近期的所在地和基本情况后,由中学部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主导,在各年级学生导师负责人的协助下,定期组织各个年级的线上学生会议以及班会。
我们德育和健康课程的下一阶段,会落实每个班级导师每天和学生的联系,这样能进一步从关怀和适合个性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和关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师生共同把学校的价值观之一“坚持不懈”践行得更好。
到了第三阶段,计划由中学副校长、心理辅导员和各年级导师负责人设计身心健康系列课程,每周两次课。我们希望通过绘画、思维导图、设计、观看教育视频、身体锻炼等方式,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方式,缓解紧张和焦虑,学会放松。我们的服务学习协调员也一直在组织线上学生活动,比如支援武汉的艺术创作。我们下一步的学生活动,还包括重启全校学生House社团竞赛,并设计一些家长参与的环节。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