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八届深圳学术年会主题学术研讨会在五洲宾馆举行。会上,《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重点项目之一“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在会上正式启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出席会议,并为学术名家代表颁发聘书。
首批15位学术名家入选名家库
长期以来,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一直是制约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将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列入重点实施项目,以“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气度,通过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为深圳发展贡献智慧。该计划由李小甘部长倡导并推动,也是深圳社科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重要举措。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海在研讨会上表示,此次正式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就是要大力推进学术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深圳理论发展的新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还对深圳社科发展提了四点期望: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深圳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和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架起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大众间的“桥梁”;勇于创新创造,使学术发展成为衡量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正确方向,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目前,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库首批入库专家已达15位,分别是张树华、谢寿光、迟福林、巴曙松、王珺、房宁、陈光金、俞可平、单世联、傅才武、祁述裕、金元浦、倪鹏飞、冯果、连玉明等。在会上,李小甘为入库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倪鹏飞代表学术名家致辞,感谢深圳市委市政府、市社科联给予的称号,他十分珍惜这份荣誉、信任、责任和机会。“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又是全球创新的中心,深圳发展决定中国未来,影响着世界的未来。”倪鹏飞说,学术名家们要以深圳为样板和案例,总结好深圳发展的经验,以此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并为深圳的各项工作做好咨政建言。
学术名家将指导深圳重大课题研究
据介绍,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启动后,将组建学术名家库。名家库将严格遴选条件和遴选程序,由深圳各社科单位按照遴选条件择优推荐上报,深圳市社科联对汇总名录进行初审,上报市委宣传部进行审定,最终确定入库的特聘专家人选,确保将具有较高学术地位或社会影响力,在本学科、本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优秀名家纳入名家库。未来几年,深圳将继续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吸纳更多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到深圳,使名家库逐步形成老中青梯队相结合的专家队伍。
入选学术名家的专家将指导参与深圳市重大课题研究,名家库成员可兼任课题顾问或同本土专家一起组建课题研究团队;举办高端学术论坛,每年在深圳召开由名家库成员参与的高规格高质量论坛一次,围绕深圳实际开展学术探讨和交流;编辑《学术名家策论》,刊登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名家对市委市政府的建言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社科院院长张骁儒表示,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的启动,将一定程度缓解我市社科领域高端领军人才缺乏这一现状,并在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实践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叶金宝也指出,学术名家计划的启动对于深圳发展意义重大,体现了深圳在学术发展上的创新理念。
主题学术探讨国内外创新趋势
在学术研讨会上,深圳学术名家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教授王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祁述裕,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树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金元浦,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单世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倪鹏飞,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傅才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编审、教授谢寿光等先后进行学术演讲,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发表各自看法。
此外,深圳本地专家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深圳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段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马春辉、深圳社会主义学院讲师曾葆等,与北京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邓聿文、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朱海就均在会上做了演讲,交流当前世界上的创新趋势,并对深圳创新提出建言。
【读特新闻+】
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库首批专家简介
1、王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为英国莱斯特大学经济学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广东省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等称号。
2、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是同时熟悉中国金融市场实际业务运作、金融政策制定以及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的金融学者。
3、冯果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曾获司法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钱端升优秀法学成果三等奖、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5年入选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双千计划”。
4、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制改革。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出版《文化建设九讲》《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中国文化政策研究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学艺术》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5、连玉明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创的“城市价值链理论”被誉为世界三大竞争力理论之一。著有《重新认识世界城市》、《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首都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北京之路》和《城市的觉醒》,主编《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等专著60多部。
6、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30余年间,一直从事改革研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改革研究成果,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改革智囊。作为一名改革研究者,迟福林专注中国改革问题研究,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改革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次参加国务院总理主持的专家座谈会,为我国改革事业谏言献策。先后受聘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7、张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莫斯科大学名誉教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杂志国际编委。著作《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合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8、陈光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纪委书记、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城乡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著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等。
9、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意产业顾问;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分会)会长。曾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理论之父”。是国内最早进行文化产业研究的专家之一,也是最早在我国提出和推动创意产业理念的专家。
10、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人文学术研究,读写范围涉及《红楼梦》、戏剧艺术、中西美学、革命文化、中国现代思想史、纳粹大屠杀等领域,近年来重点研究文化理论、文化思想史与文化产业实践。出版著作20余种,发表论文、评论400多篇。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中、下卷)》、《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上、下卷)》、《革命文化研究(三卷)》。
11、房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房宁教授多年从事政治学原理教学,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人,代表作有《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民主政治十论》等。过去三年,房宁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推出《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在思想界颇有影响。
12、俞可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名誉博士。因倡导“治理”、“善治”、“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官民共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 “协商民主”等而广受关注;创办在政界、学界有广泛社会声誉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中国社会创新奖”;主持研制“中国国家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社会治理评估指标体系”;主持创立国家级的“中国民主治理数字化平台”。
13、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竞争力联合课题组组长、首席城市经济学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项目评估专家,先后承担了中央交办课题、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课题、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中组部、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市、广州、成都市等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代表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获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第十一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4、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终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公共文化政策调研课题30多项,撰写专著5种,主编文化蓝皮书13种,参与起草“十三五”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15、谢寿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编有《哲学百科辞典》、《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皮书研究:理论与实践》等。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当选2008-2009年度数字出版先进人物;2009年荣获“第十届韬奋出版奖”; 2013年度全国新闻出版业网站系列荣誉评选中获评年度创新人物。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