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延迟开学,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寒假“超长待机”的学生们终于能回归课堂,而公明街道下村站的网格员李雪芳却开始担心起了辖区居民黄某家的孩子。
黄某是一名普通工人,收入微薄,其妻因小脑萎缩导致半瘫痪,语言表达含糊不清,没有工作能力。一家人靠着黄某微薄的收入和社会救济来维持生活。他们的孩子是一名四年级学生,因为家庭情况特殊,孩子早早懂事,父亲外出赚钱养家糊口,他就照顾残疾的母亲。虽然没有同龄孩子的单纯快乐,孩子的眼中却时常会透露出期盼。
忙完手头的工作后,李雪芳想起明天学校就要正式开始上网课,而孩子还不懂怎么操作,她来不及吃晚饭就直奔黄某家。每次上门李雪芳都自费为他们带去瓜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疫情期间还带了一些口罩。下午6时许,黄爸爸还未下班,孩子正在煮面条准备晚餐,简陋的出租屋里依旧是那张小饭桌。
看到李雪芳来了,孩子的脸上笑开了花,亲切地叫她芳姨。半年前,李雪芳得知他们的情况后,便隔三差五去帮孩子辅导功课。没有写字桌,李雪芳和孩子就坐在床头,用手支起简单的书桌,拿起课本快速地预习。随后李雪芳拿起手机教孩子用手机上网课,签到、回答问题、查看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一通操作下来,早已夜幕降临。李雪芳离开时,还特意交待孩子,上网课遇到有问题可以在微信问她。
回家的路上,李雪芳思绪万千,要帮助黄某一家人摆脱贫困,单纯的物质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定要教会孩子自强自立,让他明白“未来”才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希望。希望李雪芳的“课外辅导”,能给这个孩子的未来垫起一块稳固的基石。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