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湖北的浙大二院急需一批远程会诊的视频协作设备,用于武汉ICU和本院的连接!”近日,位于杭州的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即调集资源,迅速向医院捐赠了支持远程会诊的视频协作设备。
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爱心捐赠信息,被放在了国内首个兼具“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公证”功能的慈善捐赠溯源平台“善踪”上。从“发布捐赠需求”开始,到“接收捐赠”,全流程均可公开可查、可追溯、可反馈,且不能篡改或删除。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通过“有问”平台组织的线上论坛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们表示,借助科技的力量,希望让公益更加透明公正。
区块链技术“让捐的人放心”
在“善踪”平台,关键捐赠数据、发布需求均已上链存证,包括平台发起方在内的所有人均无法对链上数据进行篡改,保证信息与信息源的可查可追溯,利于监管追责。截至2月27日,已有逾200家企业在“善踪”平台注册。多家企业向湖北等地医院及慈善机构发起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的慈善捐赠,平台存证数量已近600条。
“区块链天然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信追溯的技术特点,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善踪’,可以保证慈善信息数据发布后,接受到全社会的监督。”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吴琛说,该公司为“善踪”平台提供联盟区块链底层技术。据介绍,“善踪”平台使用了两大核心技术:趣链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国产联盟区块链底层,以及开放服务BaaS平台“飞洛”。
“我们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数据上链之后不可被篡改、且链上数据公开可查,这解决了平台公示信息的信任问题。”吴琛介绍说,同时,机构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必须符合规范,并提供捐赠佐证的信息材料,这些信息都会对普通用户公开,以接收社会的监督。
互联网公证保证“上链”信息真实
为防止骗捐和诈捐情况的出现,“善踪”平台还于近期引入了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提供的“互联网+”公证服务:对平台上的捐赠行为,杭州互联网公证处签发电子证据存证证明,并通过哈希校验确认捐赠信息未被篡改。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互联网公证处,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主任徐小蔚介绍说,“善踪”引入公证,作用有三:一是用户最初发布的捐赠公示信息,会同步至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在趣链区块链的节点;二是通过公证对赠与的意思表示证明后,形成合同法的约束效力,受赠方可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提出要求交付的主张;三是对于全链路信息的监督和保全能够客观还原事实,免除赠与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推诿。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区块链能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可追溯,但是不能保证上链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区块链的数据源头是否具有真实性,需要第三方背书。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为“善踪”平台提供相应的“互联网+”公证服务,通过申请出具存证证明的方式,对存证信息进行在线校验,这从制度上保证了上链信息的真实性。
专家期待用科技重塑公益“信任机制”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善踪”平台建立了解决公益慈善捐赠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精准匹配难题的精准慈善机制,区块链可追溯大大提高从发布捐赠需求到接收捐赠的全流程效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并保证信息公开、共享、真实可靠。另一方面,“善踪”将基于区块链的“技术信任力”与杭州互联网公证处的“法律公信力”相结合,建立了慈善组织、主管机构、公众(包括捐赠人、受助人)、舆论媒体或司法机关等多元共治监督机制。
“信任是社会捐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说,区块链技术的不可更改的“留踪”特征,使它天然取向于信任机制。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公益捐赠信任平台,其意义不仅在现有能实现的功能上,更是未来行为模式的方向,有望为给社会信任带来新机制。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