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丨志愿服务带来更妥帖的城市人文体温

评论员
2016-12-06 15:43
摘要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昨日是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共有130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11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5日是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共有130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11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志愿服务已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据悉,从本月起,广东开始全面推行注册志愿者证,并对志愿者首开信用激励清单,凡通过注册、认证的广东星级志愿者,将可享受包括升学、创业、积分入户等在内的最高79项激励“福利”。事实上,作为我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深圳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已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于深圳,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比如改革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等。但是,最容易让人感受到城市人情味的,或许还是“志愿者之城”的称谓。可以说,一部深圳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志愿服务发展史,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组织、第一部义工服务条例、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都出现在这座城市。

深圳的志愿服务为何如此发达?城市的志愿精神为何能够不断发酵与沉淀? 某种程度上,这和深圳秉承城市的创新特质,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激励举措有关。深圳较早地实施了“社工+义工”联动制度与“法人+团体”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早在2010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并试点社区“爱心银行”,建立起志愿者以服务时间“储蓄”积分、以积分“兑换”他人服务的回馈机制。类似这样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激活、释放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志愿服务的向往。

志愿服务需要“量”,更需要“质”。这些年来,深圳还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说到志愿服务,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参加义务劳动、维护交通秩序等“常规动作”。事实上,现代社会里,志愿服务也越来越强调专业技能,正向更多的专业领域延伸。

比如,深圳曾在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公务员、律师代表、义工和在校学生组成“法律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今年8月,全国法院系统首家法律志愿服务U站在宝安法院正式成立;今年读书月期间,首次组建的阅读志愿服务U站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借助“互联网+”,税务U站、医疗健康U站等众多专业U站也在深圳实现了“连锁”推广。

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志愿服务需要走向专业化与精细化;另一方面,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人人也都可以拓宽志愿服务的内涵空间。比如,专业人士可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以及职业优势,为对口领域和需要专业服务的市民提供志愿服务;公职人员可开展义务培训,让公众更熟悉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流程;志愿服务还可向有涉权力和权利的领域伸展,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价值理念。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放到更高的坐标下来观察,我们相比世界一流的志愿服务水准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规范标准运行实体,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方面的立法和政策,尽早将深圳打造成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志愿服务城市,是深圳面临的一项发展使命。我们相信,更加发达的志愿服务将更好地催生市民生活共同体,城市也将因此获得一种更妥帖的人文体温。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