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深港通12月5日终于瓜熟蒂落。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自两年前沪港通成功推出以来,投资者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和期盼。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演后的这一制度安排,显然已不是沪港通简单的重复再现,而是汲取经验基础上的一次升华与超越。
与沪港通相比较,深港通在诸多方面创新明显。新增市值在50亿元港币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包含了深沪交易所和联交所主板上市的所有A+H公司的H股。也就是说,深港通在北向和南向都增加了100多只标的股,极大丰富了港股通股票池,同时又扩大了投资者选股范围。
深港通在深股通标的生成中设置条件限制,列入标的必须是市值在6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深证成指成份股和深证中小创指成份股。市值不达标,或存在暂停上市风险的股票,将不会纳入至投资标的之内。这一筛选机制为投资标的设立门槛,既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同时也会引导更多上市公司通过努力成为深港通标的股。
880只股票此次成为深股通标的股,除了主板270只外,中小板410只,创业板200只,代表成长性的中小创上市公司占据了七成。深港通将更多代表创新力量的优质民营企业纳入投资标的,有利于后者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和市场红利,将使更多优质境外企业进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之中,有助于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走向投融资货币。
深港通不设置总额度的限制,此前存在总额度限制的沪港通也取消了这一限制。交易限额的突破,理论上可让交易无限循环下去,对于活跃市场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12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更是共同发布通知,明确深港通涉及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其中,内地个人投资者购买深港通股票,差价所得将会免征三年个税,对深港通推出予以政策支持,对市场构成直接利好。
沪港通、深港通是顶层设计在资本市场的设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4月10日的博鳌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将着重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重要方面。并称此后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两年来,沪港通经历了从“慢热”到平稳运行的成长阶段,不仅带来了资金的南来北往,更是两地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A股因此进入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视野。
深港通正式推出,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将迎来新的突破。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前指出,深港通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吸引外资,而在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机构投资者进入。他认为,深港通有助于提升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治理的水平,进而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质量的提升。香港市场交易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信息披露、临时停牌制度、重大事件的呈现、相应的诉讼支持、法律救济等都会对A股尚待完善市场制度起到一定的借鉴的作用。以价值投资为主的投资理念通过这一管道,假以时日,也会对沪深股市投资风格的进一步走向理性成熟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深港通开通,国内投资者也寄予对短期行情提振的期望,对此,我们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互联互通,沪深股市与成熟市场的融通还将体现在资源配置和资产定价上。从目前的市场看,A股整体估值水平依然处于偏高的状态。国内经济触底反弹,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指标开始“逆转”,呈现回暖趋势,但国际国内环境还比较错综复杂,面临的一些两难、多难的问题还比较多,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很牢固。加上美联储储加息、意大利公投,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等因素的扰动,目前这个时点,期盼增量资金明显入场并不太现实。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