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南京后为何不称王?曾国藩的智慧原来来自这里
记者 韩文嘉 文/图
2016-12-04 02:11

IMG_2

12月3日,2016年深圳读书论坛最后一场讲座在深圳图书馆举行。知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带来《做读书明理的君子——从曾国藩教子读书谈起》讲座,与深圳观众分享曾国藩的人生与阅读。

在现场,唐浩明被聘为读书月特别顾问。唐浩明说,自己是读书月的老朋友。在他看来,读书月的举办是深圳对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正是有深圳读书月,才有全国各地开展的读书活动,这一创举对全民阅读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浩明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曾编辑《曾国藩全集》,是公认的“曾国藩专家”。他说,中国的学问是研究做人的学问,而曾国藩正是将中国的学问做得最好的,达到了上下五千年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内圣外王”的境界。

此次讲座的名称来自于曾国藩教子的名句:“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君子是具有健全人格、优良品德的人。曾国藩对君子的定义是:“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还曾以八个字“勤、俭、刚、明、忠、恕、谦、混”描述“君子八德”。君子是人格的问题,与金钱、名望、地位都没有关系。从曾国藩身上能看到,要做君子,就要通过读书,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要善于从书中求得乐趣。

在讲座中,唐浩明一一点评了对曾国藩一生影响重大的书。书伴随曾国藩一生,也给他一生带来无穷的收益。他一生最推崇的是《史记》、《汉书》、杜诗、韩文。前两部书铺就他的学养之基,让他对人情世故的辨识心中有数,而韩文的雄奇之气,杜诗的沉郁之思,是曾氏的文章能开宗立派的两大立柱。在修身自律上,曾氏得益于《朱子全书》。其实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身上也有不少毛病,他以诚、敬、静、谨、恒五门重点功课,修身自律,尤其可贵的他从此以后养成了自律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这是他一生事业的根本之所在。

唐浩明还介绍了阅读在曾国藩人生每个阶段的影响,在湘军创建之初,他得益于《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在他人生走进低谷,精神几欲崩溃的时候,他得益于《老子》、《庄子》。在制定西面进攻的战略方针时,他得益于《晋书》、《宋史》。面对着大胜后的复杂局面,他得益于《老子》的“功成身退”。他一生的处事待物,得益于《易经》。他的信念是,有是常态,圆满是短暂的瞬间,所以他要求阙而不求全。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成就了曾氏“内圣外王”的境界。

唐浩明还说到了一个很多人提过的问题:攻陷南京、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权势如日中天,此时据有半壁江山的湘军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对此清廷也非常忌惮,但此时曾国藩没有如许多人所希望的挥师北上,打下江山,而是选择功成身退。唐浩明说,这既是他应对朝廷的策略,更是他大智慧的表现。

第一,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曾氏在权力博弈中,对自己所拥有的实力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以谦退自抑的方式,让自己亲手所组建的团队和所建立的事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第二,作为一个理性的哲人,曾氏知道面对着巨大的成就,必须得退后一步,借此以便离开荣誉的中心位置,尽量减少因猜疑、防范、嫉妒引来的各种心态的不平衡,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空间;第三,作为有崇高追求的士人,曾氏更深知圣贤事业远高于豪杰事业。他以功成身退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信仰的忠诚,从而完成了一个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楷模形象。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