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子心里彻底有底了,生命的种子来到苏州了。”2 月 29 日上午10点,一份从广东省脐血库出发,跨越多道抗 “疫” 防线的珍贵脐血,终于顺利地输注到3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杨杨的体内,看着住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的女儿熟睡的面孔,杨杨爸爸内心非常激动。
这是广东省脐血库工作人员跨越三省、穿越多道防疫防线千里送救命脐血的最后一站。
2 月 26 日上午9点开始,3份珍贵的脐血从广州出发,跨越广东、安徽、江苏三省,在脐血库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历时72小时,3份脐血分别被安全准时地输注到三位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3个生命将重获“新生”。
疫情不挡救治,3份脐血赶赴千里救人
来自广东东莞的小李今年27岁,去年9月在东莞医院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根据小李的情况,医生告诉他必须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小李随即转来广州求医,但由于没有合适的直系亲属的造血干细胞,没能做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医生推荐他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血液科找孙自敏教授做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来找孙自敏进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还有2岁的小男孩安安(化名)。安安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不幸去年9月底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从此,安安一家过着被病痛折磨的日子。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无锡的3岁患儿杨杨,去年10月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通过亲戚介绍,杨杨父母带着她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求医,医生也认为杨杨需要尽快进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后,安徽、江苏两地两家医院第一时间向全国七个脐血库发出三份配型需求,最终都在广东省脐血库成功配型到合适的脐血,并分别安排于2月27日、28日、29日三天进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仍处于防控关键期,为了确保将救命血准时安全送到患者身边,广东省脐血库临床应用中心党员梁培基首先站了出来,坚定地接过了这个任务。
这是一个连续3天3夜跨省护送的艰巨任务。梁培基和同事先要从广州飞往合肥,将两份脐血护送到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然后要从合肥乘坐高铁去往苏州,把一份脐血护送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在跨地区运送过程中,脐带血需要存放在一个重达20公斤的液氮罐中,确保其外部温度一直低于零下150摄氏度。从机场到高铁,从医院到街区,提着重达20公斤的液氮转运罐的工作人员常常成为“焦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出示相关证件、测量体温、询问来源、健康调查……个人的防护和健康、行程的顺畅、脐血的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和生命的救助紧密相关。每通过一次检查,救命的脐血就会离患者更近。
作为其中两位危重血液病患者的主治医生,孙自敏说,移植前会和脐血库充分确认,确认可以保障运送医院才启动移植,因为一旦启动了移植方案,就务必要确保脐血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患者身边。
三份脐血挽救三个生命
脐带血抵达后,捷报频传。2 月 27 日上午在安徽省立医院病房输注给第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小李体内;2月28日上午在安徽省立医院病房输注给第二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安安体内;2月29日上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输注给第三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杨杨体内。
作为这三份救命脐血第一例获得输注的患者,小李感激万分。孙自敏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要让它们在骨髓里先扎根,然后才能“发芽、开花、结果”重建造血功能。大部分病人从输注那天开始算,如果顺利的话,一般 30—40 天出院,出院后需要在门诊经过 3 个月至半年的药物调整以及并发症的观察,进而重建免疫功能。
在同一家医院,2月28日,安安终于迎来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安安的爸爸李先生说,此前做第一次化疗时,安安感染很严重,住院了40多天。后来接着又要做第二次化疗,但还是没能躲过感染。
针对安安的病情,孙自敏认为选择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非常适合的,“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质量比较好,特别是慢性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存活下来的病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
2月29日上午,来自广东的脐血成功输入苏州3岁小患者杨杨的身体里。杨杨爸爸王先生说,此前,经过3个化疗的疗程,坚强的杨杨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了。但医生告诉他,虽然化疗暂时稳定了病情,但复发率很高,必须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
根据杨杨的情况,医生为她制定了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脐带血送到时,王先生非常感激:“疫情期间我们跨市区都不便捷,跨越千里把脐血从广州安全送来苏州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感谢护送人员。”
这不是疫情期间广东脐血库第一次开启生命速递。据统计,1月22日—2月26日,广东脐血库公共库已经出库13份脐血,送往了天津、安徽合肥、福建福州、广东广州、广东东莞、深圳等地。截至2020年1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出库应用脐带血2195份,救助人数达1756人,为众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见习编辑 欧阳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