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疾控专家杨智聪:目前重点仍是防输入,加强返粤人员健康筛查

南方Plus移动端
2020-02-29 16:55
摘要

杨智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流行病学主任医师,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获得2003年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2008广州市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除了医护人员,还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防疫的第一线,他们的职责不是抢救感染的病人,但是他们可以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他们是冲锋在前的疾控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无名英雄。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智聪,便是这样一位无名英雄,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新冠肺炎斗争的“掌门人”。

2003年,他将科研意识融入到中心业务工作,熬夜起草《广州市非典型肺炎病因学、流行病学与临床治疗研究》,申报《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监测预警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信息系统》项目。

时隔17年,作为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组长,他组织带领中心有丰富抗非经验的专家团队,短短20来天时间连续出台62个技术指引,指导全市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防控;在全国首创发布《致广大来穗的湖北、武汉朋友的一封信》,在与病毒抗争中赢取了宝贵的时间;开展感染来源调查,切断社区传播链。

未雨绸缪

准确提前预判形势,硬核抗疫

“疫情发生时我们要走到最前。”

作为一名从业30余载的疾控人,杨智聪一直保持着高度职业敏感性。

2019年12月31日,媒体报出武汉“不明原因肺炎”,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毕竟这病远在武汉,与广州有相当大的距离。凭着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的敏感性,加之经历过非典,这则消息引起杨智聪的警惕,“第一时间想,有没有可能在广州同样可能会出现?有没有可能已经发生了我们不知道?”

当天,市疾控把非典后广州建立的了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警戒级别提高,要求各区疾控、各医院相关专业人员强化监测。

1月3日,市疾控举办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的培训班,提醒各个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要警惕不明肺炎是否到医院就诊,一旦发现可疑立刻报告,立刻要处置。紧接着,新闻报道病毒可能来源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1月中旬,市疾控就对广州市20多家农贸市场及批发市场暗访。

1月9日,国家公布疫情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后,杨智聪立即着手进行人力调配、建立实验室检测方法、防护和消杀等物资储备。“我们大年初一还采购了1万只口罩”。他还同时要求中心实验室密切关注厂家研发、生产试剂的进度,以赶快排查潜在的病人。”17日,国家一批准病毒核酸试剂,市疾控中心立即从上海采购2000份,凡是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报上来的可疑发热病例,一律排查。

疾病不断的增长,对广州有没有输入的风险?广州市疾控中心经过分析疾病信息,人口流动信息等,在1月18号就完成了第1期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评估报告,递交市政府。

1月19日,在广州市政府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会议上,杨智聪汇报了风险评估报告:病例在不断增加,根据查询,航班、飞机、高铁、铁路发现,每一天来广州的武汉的人员大概有4万多人。广州市随时可能出现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做好人员、物资、机制的准备。

周密部署

勇于创新,硬核防疫

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杨智聪就没有休息过。作为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组长,他多次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疫情研判专家会,提出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策略。并开展感染来源调查,切断社区传播链,对密接者实施集中隔离,一系列的硬核操作,力保疫情可防可控。

他组织带领中心有丰富抗非经验的专家团队,针对防控形势需要,截至目前,共出台62个技术指引,指导全市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防控;在全国首创发布《致广大来穗的湖北、武汉朋友的一封信》,呼吁来穗的湖北武汉群众,密切关注自己和同行或近期接触人员的健康状况,如有健康异常,就近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在与病毒抗争中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面对重大疫情,市疾控中心打破原有科室建制,把全中心设为八个防控工作组,中心300多人全部投入疫情防控。“这样的力度在广州市疾控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杨智聪发现,区疾控存在人手不足问题,迅速调调整市疾控中心工作组分工,派出6个流调经验丰富的科长和区疾控一起组建市区联合流调队伍,还通过流行病学的分析,把各种个案总结起来,做到细致、严谨。面对不记得或者不愿说的,则通过市里相关部门的大数据查清。

针对部分区县级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问题,作为政协委员的杨智聪早在2017年便前瞻性提交《关于加快南沙区疾控中心建设的建议》提案,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南沙投入9723万元建设的区疾控中心,主体结构已于2019年8月全面封顶,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应对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升应急系统处理效率。

他勇于创新,带领团队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上线“发热门诊地图”、ai自测小工具,方便群众健康自查和就医,开发疫情防控智能呼叫平台,流行病学分析系统,交通系统发热监测体系等,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运用于疫情监测、病例追踪、信息收集与发布,提高数据的挖掘效率,实现疫情的全方位监控和预警。无法如期复学的学生使用的网课信息系统,也是他一早建议开发的。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8年抗震救灾、从2009年抗击甲流、2014年登革热防控,再到今年抗击新冠肺炎,在国家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杨智聪永远都是冲锋在前。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是他的承诺,也是他的担当。

焦点问答:

面对重大疫情,广州市疾控中心检测能力是否足以应对?是否考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检测?

杨智聪: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仅市疾控中心一家检测,我们实验室空间有限,对于全市众多发热病的排查,仅靠市疾控力量远远不够。

经评估后,我们建议政府需要扩充实验室,需要把社会上可用的资 源用起来,后来通过卫健委把检测机构扩充。目前全市共有24家检测机构共同参与,除了市疾控中心,还包括多家医院,两家检测公司,以及三家区疾控中心,目前每天的检测量最少都能达到2.5万份。

对于类似新冠肺炎这样新型疾病,在初期,检测不能盲目扩充,需等摸熟了疾病的规律,经评估后再进一步开放,疾控中心还需要对社会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控制,做好质控才能放开。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是常见的疾病向社会检测机构开放没有问题。

防疫方面还有什么建议?

杨智聪:疾控人才在基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一些区疾控中心,人员非常短缺,大多数区的检测能力、人员人能力水平都很薄弱。

各级政府都应该把公共卫生,疾控的建设作为一个执政理念,保证公共卫生安全,保证人群的安全,包括区疾控中心人财物,需要有不断的投入,才能自如应对疫情的发生。

疾控作为技术部门,首先要讲人才,没有人才,建再漂亮的房间,再高档的实验室,买再贵的仪器设备也没有用。

广州最近的防控重点是什么?

杨智聪:目前是复工复产期间,重点仍然是防输入,加强对返穗人员的健康筛查和管理,三人组要加强社区防控力度,确保不再有新的传染源流入到社区,防止疫情反弹;企业方面,复工复产需要制定一 些制度,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复工人员应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对复工人员进行筛查,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近期出来了,检测半小时就能出结果。核查为阳性的,通过社区、区疾控上报,由疾控中心、医院或有资质的检测公司进一步做专业的检测,把防止反弹工作做好。

见习编辑 欧阳林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