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干部在实战中经风雨长才干,他们用青春书写了这封吉华“情书”

读特记者 潘文婷 通讯员 甘利英
2020-02-27 10:57
摘要

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防控一线,充实基层防控力量,让年轻干部在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越是紧要关头,越能锤炼干部、考验干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防控一线,充实基层防控力量,让年轻干部在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今天报道的三位吉华年轻干部,都是社区专职工作者。2020年年初入职以后,他们紧密团结在上级党委周围,在入职导师带领下投身于抗疫一线,用青春热血和辛勤汗水,为抗疫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黄烁:真是个耐心的好闺女

在丽湖农贸市场卖菜的李大爷60多岁,根本不会玩手机上的小程序。那天,他像往常一样挑着担子走到村口检测点,却进不了村。他没有办理通行证,也没有注册“i深圳”。

“i深圳注册太难了,我真的不会搞。”他正犯愁的时候,一个穿着红马甲的姑娘忽闪着一对大眼睛走过来,“大爷,我来帮您”。李大爷像看到救星一样,急忙让她帮忙。

注册需要身份证。李大爷摸遍周身口袋,发现没带身份证,他赶紧回家,把身份证拿来。可是输入家庭地址时,李大爷满脸无奈,他也不知道租住屋的门牌号码。看看天色,已经很晚了,他担心工作人员要下班。

“放心吧,大叔,我会在这里等着你的。”大眼睛姑娘安慰他。李大爷赶紧跑回家,让老伴去问了邻居才弄清地址。第三次,终于注册成功了。

“你真是个耐心的好闺女。”李大爷憨憨地说。

这个耐心的好闺女,叫黄烁。自来到卡点值守以来,类似这样的情况她每天都会遇到:有些老人不带口罩也不听劝告;有些司乘人员测量体温时不配合,态度还不好;有些路人没有防护还故意靠近,和工作人员说话……

耐心的黄烁每天佩戴党徽和口罩,拿着笔和本子,四处排查,发现很多大爷大妈不把疫情当一回事,照旧出来逛花园、遛狗。黄烁一看,这还了得,于是见人就劝,劝到嗓子哑了还要劝,直劝到小区群众从不耐烦,到逐渐认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外出的次数越来越少,并能主动配合出入登记。

居民防控意识倒是增强了,黄烁又发现了别的问题。由于丽湖社区物业人少,卡口又多,车辆出入混乱,登记成了大问题。黄烁主动请缨,一边配合物业、志愿者加强卡口管控,一边向物业管理人员讲解疫情防控形势,动员物业组织人员群防群控。她用一股韧劲和真诚,带动了物管人员的积极性。

2月7日上午,黄烁在丽湖花园岗亭检测点排查车辆时,来了一辆鄂A牌照汽车,车后排有个中年男子没带口罩,体温有点偏高。黄烁请其下车复测,此人态度蛮横,拒不下车。黄烁很机灵,一边通过微信向社区领导汇报情况,一边笑脸相迎,耐心劝说。“大叔,我们都是为您着想,您也要替自己和家人着想,如果感染其他人,要负刑事责任的。”正说着,社区工作人员快速赶到,及时对车辆和司乘人员进行了管控。

黄烁的机灵赋予她很强的“侦察”能力。丽湖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外来务工流动人口多,自建房多,疫情防控情况复杂。在全面排查湖北返乡人员及春节前后流动人员时,她把排查当侦查,把疫情当“敌情”。

为摸清楚那些白天门窗紧闭的住户是啥情况,黄烁和同事就在夜晚顶着寒风,来到小区楼下,拿着本子,记下哪一家灯亮,哪一家灯不亮。不亮灯的,再观察阳台上有无晾晒的衣服,窗户是开着还是关着,以此确定是否有人居住,宁可辛苦检查一千,也不可马虎漏掉一户,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她机灵的眼晴,青春的面庞,忙碌的身影,成了抗疫一线一道动人的风景。

黄烁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1月17日,正式受聘到吉华街道办事处,从事社区专职工作,在丽湖社区党委副书记、工作站副站长郑锦潭的锤炼下快速成长。

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宝宝未满8个月。在大年初一夜里,收到丽湖社区党委发来的返岗通知。已有10年党龄的她,做好家人思想工作后,初二早上,戴上口罩,奔向了抗疫一线。

周明德:社区工作最需要的“多面手”

同黄烁一样,在抗疫期间先后入职吉华街道的,还有周明德和程媛。

2月25日上午,光华社区阳光花园、花语岸、花语馨物业公司代表来到光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送上三面鲜艳的锦旗,感谢光华社区党委:抗新冠不惧艰险,保平安一心为民。

阳光下,锦旗发着赞美之光,周明德和同事们内心升起无言的感动,多日来的辛苦瞬间转化成默默前行的力量。

今年29岁的周明德,广东普宁人,201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已有5年党龄。2月3日到光华社区报到前,他是吉华街道执法队的聘员,担任综合科内勤,负责公文处理及上传下达、综合协调、会务、通知等工作,连续两年被街道评为“吉华之星”。

2月3日,周明德正式到光华社区报到。在工作站副站长黄红中悉心指导下,通过努力学习,迅速融入集体,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

20多天来,他没有休过一天,一直坚守在光华社区8个疫情防控检测点。每天上午9点,他准时出现在离社区工作站最近的防控点,召集各点主要负责人进行岗前集中培训,总结前日工作,安排、分配当日检测任务,并为各点检测人员发放当天所需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

周明德虽然身材瘦小,但脑子却很灵活。他擅长快速学习和掌握领导和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指示精神,然后及时传达给各防控点所有工作人员。自小区施行封闭围合管理以后,严格贯彻“五个100%,十个一律”。为了保证“无接触配送”, 光华社区党委书记王裕猛从华龙学校借来了帐篷,安装在八个防控点,在下面存放居民购买的各类物品。

在阳光花园和华龙新村两个检测点,在外买商家赞助下,整齐划一的三层货架分门别类。周明德和同事一起,用电脑打印出“楚友菜篮专用区”“每日优鲜专用区”“外卖专用区”和“快递专用区”等标识,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让前来取货的居民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传播风险。

光华社区共有居民2.7万余人,湖北籍就有1600多人。周明德和网格员时刻保持联系,哪些湖北籍居民哪天回深,要从哪个检测点进入,卡点要做什么样的准备,他必须了如指掌,提前安排卡点人员严阵以待。

除了每日行走数万步、奔走在卡点之间,为居民测量体温、引导查验“i深圳”自主申报外,周明德还积极协助其他同事,落实“三位一体”,上门走访,为居家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或发放解除隔离告知书。若是再有空,场景拍摄、信息报送、编辑反映社区动态的工作美篇这样的工作,他也是毫不含糊,说干就干。

周明德勤奋好学、不怕苦累,得到了领导与同事们的肯定。虽然戴着口罩,他那双机警的眼睛,装满了使命感,走到哪儿,都能被居民认出来。

虽然辛苦疲惫,但他相信,疫情终会过去,这些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终会化作终身受用的财富,丰盈他以后的人生和岁月。

程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20年1月19日,是程媛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从事财务工作的她,从企业辞职,成为翠湖社区工作站一名专职人员,完成职业生涯的跨越和转变。

刚开始,她和同事们一起深入抗疫一线,到下水径新村、新村小区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张贴和派发温馨提示。

随着返深人员逐日增多,程媛在领导安排下,在社区工作站一楼门口摆上桌子椅子,做返深人员台账登记、咨询。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月4日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在八约二街的吉华工业区卡点值守,对该卡点往来车辆司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做好每辆车牌登记。

那几天天气很冷,在室外站了六个小时,腿都站僵了。尽管程媛穿了四件衣服,还是冷得直打颤。她和3个物业公司职员、1个巡查员、1个社区工作站同事互相鼓励打气,6人一起统计了约260台车,司乘400余名,行人240余人。因为口罩紧缺,室外作业需每四小时更换一次,每班每人发了两个口罩,程媛只换了一次口罩,节约出来一个留给值夜班的人员。

除了积极参加一线防控外,程媛主要负责做好疫情防控数据统计、核对、报送,统计《居家隔离承诺书》《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告知书》《解除医学观察告知书》的数据,以及完成其他疫情防控相关报表的填写。

为更好地落实居家隔离工作,便于社区、社康、派出所等多方联动、数据共享,程媛认真学习《关于启用龙岗区“三位一体”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仔细阅读用户操作指引,认真操作各菜单模块,提出系统优化的相关建议,得到采纳后,提升了工作效率。

白天,她与网格员确认隔离人员具体信息;与社康工作人员核对隔离人员对应的医学观察开始时间、医学观察结束时间、已做核酸检测的数据。

晚上,有时接到通知,三位一体人员需要晚上上门了解信息。为了数据准确,等他结束后,程媛再核对数字,加班整理台账,梳理各类数据,高效完成统计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短短一个多月,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程媛在副站长黄伟略和同事们帮助下,得到了飞跃式的成长。

想起在2月14日那天,她收到的那封“情书”,还有《吉华之星》《吉华追梦人》的画册,她就感到特别温暖开心,浑身充满了力量。

对程媛、周明德、黄烁等19位2020年新加入吉华街道的社区专职来说,庚子年的情人节,足以让他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这一天,他们都收到了一封满载激情和力量的“情书”。

情书,是吉华街道工作委员会、吉华街道办事处发来的。“新入职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你好!感谢你选择了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作为职业生涯的新起点……”这是一封“情书”,更是一条动员令。鼓舞着他们不忘使命,不断前行。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潘文婷 通讯员 甘利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