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要到79,还有哪些难题要破?

2016-11-23 07:17
摘要

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健康城市建设市长们要给力,制定实施公共政策要向健康领域倾斜——

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健康城市建设市长们要给力,制定实施公共政策要向健康领域倾斜——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19个国际组织的1180多位官员与学者,为着70亿地球人共同的健康事业相聚于此,破解健康促进难题。

中国不断推进的医改不仅让亿万国人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也向世界提供解决难题的中国式方法。未来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更多联合行动,共同承诺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促进健康。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现场。

看点一: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的难题突破

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拓展深化,县域内就诊率达80%以上……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一系列卫生健康领域新政策新举措的公布,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正在铺展。

“健康和福祉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占据中心位置。中国已经表明,让数亿人更健康、更长寿,是可以做到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说。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从国际通行的3个居民健康衡量指标来看,我国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要实现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的目标,仍有不少难题要突破。

在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席索尔海姆看来,中国在改善环境上已经做出很大努力,有些已见到成效。他表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死因都由环境恶化引起,还有很多因为非正常的死亡,也与大气污染有关,所以我们呼吁大家能够保护环境。”

瑟瑟北风吹散了盘踞多日的雾霾,京城迎来连续好天儿。京津冀统一预警分级标准,橙色预警时“高污”车辆禁行,空气重污染停课增强弹性化,停限产目录扩至上千家……为增强大气治理工作的力度,最新发布的北京新版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作出新规定。

“中国的很多城市正在积极地建设健康基础设施,包括垃圾处理、水处理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全球健康促进专家罗列·穆迪认为,这些和健康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有时常常被人们忽略,但出现问题时人们就会发现它们的重要性。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等多位专家在发言时呼吁,要加强科研能力,开发污染修复、污染防护能力,降低环境危害因子在人群中的暴露水平,加大城乡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烟草每年在全球夺去600万人的生命,这就是事实。每一个被夺去生命的个体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这就是真相。”

 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大会开幕式上进行主旨发言。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大会开幕式上进行主旨发言。

对此,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目前中国已有20个城市制定了公共场所无烟的法律法规,国家的控烟法律法规正在制定中,有望今年实施。

看点二:“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大健康”应融入所有公共政策

人类正面临全球健康促进的新情况,单靠经济增长难以确保健康水平的提升。“健康安全的挑战越来越多,强大的商业力量正在阻碍健康。”陈冯富珍说,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共谋出路。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贯彻大健康理念、以全民健康促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着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国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未病”健康体系。

中国重视对政策实行健康影响评估,中国政府也在关注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来共同应对挑战。“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强调的。”陈冯富珍在大会发言中说。

11月21日,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开幕,与会代表在进行交流。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1月21日,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开幕,与会代表在进行交流。 

健康是一个终极目标,所有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健康。“我们已经进入分水岭时代,进入新的公共健康时期。”瑞士日内瓦国际和发展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健康成为政治选择,国家领导和地方领导要有勇气迎接商业利益关系带来的挑战。

9月2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孩子们在操场上吃营养午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5年来,广西已有160多万名中小学生告别了曾经的“黄豆拌饭”和“粥瓶午餐”等。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9月2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孩子们在操场上吃营养午餐。

健康促进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也是教育部门的一件大事。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政府坚定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得到保障,2011年起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经惠及3354万名学生。设立体育与健康的国家课程,推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锻炼,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评价制度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11月21,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表《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呼吁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促进健康,为全球健康治理规划新方案。 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11月21,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表《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

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提出,解决不可接受的健康不公平,不仅需要跨部门和跨地区的政治行动,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联合行动。如果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就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保护妇女、流动人口和越来越多受到人权和环境危机影响的人们的权利。

看点三:从“共享”到“共建”

如何织就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网

一位名叫梅婵钰的领操员带领千余名中外嘉宾伴着节拍做健康操:拍手、伸展、转动……这么“燃”的画面,在这样高规格的会议间隙难得一见。

梅婵钰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教师。她介绍说:“这套健康操不需要器具,不仅帮助大家在会议期间缓解疲劳,也是向中外嘉宾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健康理念。”

8月18日,一名健身教练在大会现场推广介绍“健骨操”,同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与会嘉宾进行互动。

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健康促进很多问题是全球性的,我们需要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些问题。”芬兰社会事务与卫生部部长波克·马蒂拉在会上表示,在推动健康促进理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策上的一致性,而要政策奏效则需要真正的实施。

如何织就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网?公共政策如何在“共享”基础上突出“共建”?

今年8月,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在上海启动,将在未来的5年内开展10万例样本的新生儿基因检测,构建中国新生儿基因组数据库,建立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标准,以从根本上实现新生儿遗传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8月7日,“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和“中国胚胎基因组计划”在上海启动。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执行主任奥索提迈辛就此表示,一系列的健康保障与服务应该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成为全民健康的一部分。在提供对于老百姓的医疗保障、实现全民医疗方面,中国已经给全世界做出了很好的展示。

对于国家而言,是健康优先融入全局,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对于个人而言,是不得病、少得病。强化个人健康意识和责任,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新生态……这些成为越来越多专家的共识。

11月21日,以竹子为材料的新型环保自行车亮相大会展示区。 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11月21日,以竹子为材料的新型环保自行车亮相大会展示区。 

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实施医药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未来15年,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0年前,《渥太华宪章》举起了“健康促进”的旗帜,引领了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潮流。如今,全球卫生与健康的领域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答人类健康之问,谋健康治理之策,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应对“城市病”致力“最健康”,全球百位市长如何出招?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垃圾围城……城市化往往和“城市病”相伴相生,如何应对人口聚集城市发展带来的健康挑战?如何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正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全球百位市长分享各自在健康城市建设领域的举措和效果,达成“建设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共识。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引入健康理念,通过市容环境和公共空间的改变促进健康。奥地利马尔尼茨市副市长埃尔文·特拉斯卡拉说:“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我们要打造奥地利环境最好的城市。”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副市长佩恰特尼科夫介绍说,在过去的十年间,莫斯科市开放了超过100个新公园,增加城市特别是市中心的绿化,并在道路设计和改造中增加更多的人行道路。

5月4日航拍的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房车露营地。

“在昆士兰州,我们有最漂亮的海滩,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可以去那里散步或者跑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副州长杰姬·特拉德表示。

中国城市市长也在因地制宜致力城市环境建设。“通过对生态的修复和对三废的治理,攀枝花已从矿产污染城市变为山绿、天蓝、水净的阳光花城。”攀枝花市市长李建勤说。

让健康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惠及人人,通过健康教育等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城市抵御老龄化、慢性病的有效手段。2014年,处于“超老龄化”的日本横滨市开启了“走路积分”项目,鼓励市民每天增加步行,副市长渡边巧教表示,去年评估发现90%的人比以前走路多了,60%过去完全不锻炼的市民开始进行锻炼,“我们致力于提高健康期望寿命,成为最长寿的城市。”

2014年6月21日,北京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北京园博园参加5公里“彩色跑”活动。

日本大和市开展护士、营养师对糖尿病和营养不良患者的家访活动,市长大木悟说:“通过邮件和打电话让这些患者来进行体检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派护士和营养师到家里去访问,面对面进行交流,形成报告,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功。”

奥地利马尔尼茨市副市长埃尔文·特拉斯卡拉介绍说:“为了促使市民多步行,少吸烟、少喝酒,我们组织了俱乐部,鼓励居民之间进行竞争,改变膳食结构等。”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应勇表示,上海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传授预防保健技能,引导市民合理膳食,合理用药,戒烟限酒,积极健身,全市已有2.6万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直接参与市民达到44万人。

快节奏高速发展的城市往往带来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精神疾患的高发,爱尔兰的科克市致力提升市民的心理健康,通过跨部门合作等方式,改变高风险人群的行为、增强他们的技能。市长戴斯·卡赫尔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组织建造小组、游泳小组、母婴小组等,通过创意活动增强心理支持,促进患者长期恢复。”

5月31日,与会嘉宾在“无烟北京 健康中国”活动现场启动“健康北京戒烟大赛”。

最新发布的《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提出,从治理污染、消除歧视、促进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等10个领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行动,规划健康城市治理路线图。与会市长承诺遵守健康城市治理五大原则:将健康作为所有政策的优先考虑;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等所有健康决定因素;促进社区积极参与;推动卫生和社会服务公平化;开展城市生活、疾病负担和健康决定因素的监测与评估。

建立无烟环境,通过立法保证室内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无烟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副州长杰姬·特拉德表示,昆士兰州过去15年中,烟民从30%降到15%,更重要是年轻人的吸烟率降低到6%以下。菲律宾巴朗牙市在去年3月份开展了创吉尼斯记录的活动,约16200名学生通过跳舞的方式宣传禁烟,市长弗郎西斯·加西亚说,“我们赋予烟草非常负面的形象,并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进行处罚。”

建设可持续和健康的城市成为各国市长们的共识。“要使用各种数据,发挥各种力量,制订健康促进的措施和政策,努力建设一个健康的城市。”日本横滨市副市长渡边巧教说。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莫 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