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圳市儿童精神医学学组搭建公益性心理咨詢平台,服务儿童青少年及其照顾者和教育者,参与人员均为深圳市各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詢与治疗师。咨询电话:18038163372,第一阶段服务时间为 2 月 24 日至 3 月 31 日,每天 9:00 — 21:00。
深圳市儿童精神医学学组专家指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长、学生、老师三个群体的共同努力。心理专家给这三个不同群体分别提供了缓解心理压力的心理锦囊。
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
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孤独等一系列情绪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育者注意。
首先是焦虑、疑病,过度关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状况,当身体不舒服时易陷入"被传染"的担忧。也可能会出现心慌、坐立难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混乱等情况,难以完成学业任务。还有的会反复查看疫情信息、反复洗手等,在青少年中出现的这些行为,都是由于无法上学而带来的对学业的焦虑。
其次是情绪低落、抑郁。由于长时间居家,有些青少年会出现孤独、情绪低落,对事物提不起兴趣,感到疲乏等表现。有的孩子在大量疫情信息涌入时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表现,如做噩梦、食欲减少、易激怒等。
部分低龄儿童可能会出现思维固化或重复动作、粘人、害怕孤独、哭闹增多等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尿床、语言迟缓等倒退行为。
家长:维持正常生活环境
作为家长首先要为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维持正常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帮助孩子关注自身情绪变化,接纳自身的情绪;对低龄孩子,家属要维持正常生活状态,让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避免疫情信息过载。控制孩子每天接收信息的时间、途径;告诉孩子判断信息的对错,不能判断时不要急着传播;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通过绘本等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病毒及如何做好自身防护,解释不能去上学的原因。
最后要要督促孩子做好作息计划,家人一同进行亲子活动,如家庭电影时光、桌游、运动等。
学生:做学习计划和活动清单
学生们可以善用网络,关注权威媒体平台,了解疫情,同时又不让信息过载。做好张弛有度的学习计划、保持正常规律的作息,以免开学后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可以列一个活动清单,如运动、瑜伽、听音乐、阅读等,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当出现严重的焦虑、担忧等情绪,无法应对学业并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时,应及时告知父母或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拨打权威危机干预热线。
老师:家校合作多沟通
作为老师们,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及青少年可以提供权威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思考危机的两面性。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观看视频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知识和学校推迟开学的原因。老师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也做好自身的情绪调节。
家校要加强合作,通过校园平台实现家校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动态。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赵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