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 登山“救援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见习记者 方慕冰/文 刘羽洁/图
2016-11-22 02:11
摘要

一再发生的登山“救援事件”该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深圳市总面积的49.9%都是生态控制线,意味着一半都是山。随着热爱户外运动的市民和流连于深圳山水之间游客的增多,近来遇险救助的事件呈爆发式增加。据了解,仅今年以来七娘山、梧桐山已发生迷路事件近百宗,300多人被困。

本期市民论坛聚焦一再发生的登山遇险救援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嘉宾认为,要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转变市民的登山观念,树立亲近并敬畏自然的登山理念,呼吁市民的户外运动要具备基本的常识和安全意识;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转变观念,做好多元化的山径规划,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别应尽快完善标识系统,不要让“定位难”成为每一次救助的“拦路虎”;“指路”明晰的登山标识牌应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要改变目前“重事后救援轻事前预防”的模式,可借鉴香港和户外运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让这类事件真正减少。

LYJpic-1244

从左到右依次为:马车、文首文、曹峻、刘丽华、杨勤、彭丽娜、石欣

主持人 刘丽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本期嘉宾

杨  勤    深圳市人大代表

文首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生态学博士

曹   峻   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

石   欣   深圳减灾救灾联合会副会长、深圳山地救援队队长

彭丽娜   深圳市大鹏公安分局民警

马   车  登山爱好者、网友

爆发式增长的户外运动背后救援事件频发

网友:很多人热爱户外运动,我们注意到遇险救助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加大,市民论坛是第三次关注这个话题,每一次都有很多网友参与,前两次我们关注过梧桐山、七娘山的遇险救援,据说当下很热的是排牙山和东西涌这类事件在增多,大家想知道现实的情况如何?

彭丽娜:大鹏新区有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每年吸引大量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进行户外运动,但由于他们准备不充分、技能欠缺等原因,他们在登山途中很容易受伤或迷路。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2014年接报山地和海上救援有89宗。今年到现在已有66宗,救助293人,年底肯定还有上升趋势。

杨勤深圳市总面积是2020平方公里,其中49.9%都是生态控制线,意味着一半都是山。登山作为越来越普遍的运动本是好事,但一旦发生救援事件性质就变了。政府要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制度安排,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重救援轻规划的模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曹峻:这两年户外运动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更应该对其进行疏导。山地救援队成立以后,首先做的工作是向市民普及了很多户外安全知识,其次才是后方的救援。但也需要政府在场地设施建设、线路的开发和管理方面加大力度。

b7c654376710644

改变理念 变“重事后救援”为“事前预防为主”模式

网友:这些人“盲目涉险”、“花所有纳税人的钱满足少数人的冒险心理”、“浪费公共资源”等等,我们希望能用制度来规范行为,有路径吗?

文首文:教育宣传要做到位,要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用进阶式的科普教育让学生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职能部门的行政职能范围,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社会专业机构来进行宣传。最好合理利用公益组织进行公益宣传。

杨勤:应该未雨绸缪了,不要等到发生重大的伤害再来补救。我认为第一,从法律层面确立违法必究,才能起到警示作用。第二,政府要做好制度安排。第三,用科技和经济手段设计一个全方位系统工程,从法律、管理及社会征信几个层面进行系统地设计。政府后期的引导、宣传也要跟上,让市民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网友:我们现在的登山价值观需要反思,很多人不顾天气和身体,登山一定要登顶,如果没有登顶就被看成是懦夫。

石欣:我们参与救援行动近百次,大多数需要救助的是普通人,他们本身对户外运动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贸然登山。现在大家更愿意选择贴近自然的旅游方式,而不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去旅游,但是风险意识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

杨勤:当下我们的模式就是救援为主,其实救援前政府的管理和设计更重要,要把资源和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尽快提升深圳在登山运动领域的短板,把事后救援为主变成事前预防为主。通过社会管理、宣传,形成一种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登山文化,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取向和制度设计是配套的。

398201981774708037

管理理念去行政化 路径设计分级多样化

网友:深圳山地线路的设计比较单一,国外有各种各样的线路适合不同的人,我们在做线路规划的时候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马车:我是老户外运动爱好者,景区挂着此路不通的牌子几乎代表这是户外线的入口,越堵走的人越多。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景区没有针对户外这个群体的路线规划,但对于政府来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深圳可以借鉴香港,对山地远和近的路线分别规划。

曹峻:户外运动本身是大家的生活方式,随着深圳人爱运动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到山里面去,这意味着将来出现事故的绝对数肯定增加。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线路的设计规划服务是有提升的空间的,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线路方便大家徒步、健身,可以设计些沿着半山腰徒步的线路,这样就不需要奔着山顶去,这样的话达到了健身的目的,不用跑到那么高的地方,因为山体高气候变化明显,在有云有雾的时候容易迷路,如果不爬那么高容易下撤,风险系数也会低。现在我们设计的道路基本上是从山脚到山顶的台阶路,这样除了沿着台阶人的人,还会有一部分走其他路线的人容易导致走错路的状况发生。像香港有很多分级路径,有健身路径,也有以普及自然常识为单位的家乐径,分级路径给不同的爱好者有选择,对风险的控制是有帮助的。

石欣:我们的制度和体制建设在这点上都有点落后,包括宣传教育、标识、区域划分以及运动等级的划分都还没有跟上。登山运动和旅游出行,这个最基本的界限都没有划分清楚,很多人觉得是一回事。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去行政化。目前的管理方式还是景区式的管理,不在景区范围内的地方没有责任主体。这样的管理方式是非常单向的。向户外运动成熟的国家学习,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维护景区环境,既可以保持森林的原生态,又可以清晰标示路径,最大化降低市民徒步穿越带来的风险。

杨勤:经历了这么多次同样的事件,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责任主体要划分清楚,要在“十三五”期间把山海资源建设成为深圳的软实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对户外运动的需要,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现实的状况是老百姓的需求爆发性增长,走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前面,宣传、管理和规划都落在后面。

彭丽娜:我们有探讨过,能不能开发一个APP,进入大鹏新区境内以后,凡是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后,下载了这个APP,求助者报警后警方可以通过系统迅速准确定位,找到求助者,希望这个系统在即使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res07_attpic_brief

政策要“给力”、资源需“整合” 

网友:如何让遇险救援的事件真正减少,如何让更户外运动者和多爱好者得到常识和有相应的意识?

马车:建议在登山路口设置有明导引的指示牌,或者登山前发路线图,这个也是最容易达到的。

文首文:从顶层设计要做好整个制度安排。在责任主体不明的管理体制当下,要完善标识系统,可以参照纽约中央公园的捐赠凳,既达到了指引效果,也可以规避因为责任不明这事情没办到。还有利用二维码、定位发射系统等科学手段完善标识系统。

曹峻:在制度层面能够打破行政界限和部门界限,体育部门也可以参与管理,把登山需求梳理清楚,整体规划深圳全域的登山步道建设。对户外爱好者来说要尊重自然,心中有数。

石欣:我希望少一些救援,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地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户外运动,从制度和社会各个层面关心户外运动的发展,给予它扶持和必要的完善空间。最重要的是要让救援发生在事件之前,不要等出了事故之后再去救援。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做好准备,这也是一种救援。

彭丽娜:我想对户外运动者和市民说,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低估大自然的危险,不要轻视任何一座山,做好准备再出发。

见习编辑 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