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整单元居家医学观察是什么状态?看记者独家记录
读特记者 李剑南
2020-02-24 10:09

2 月 13 日凌晨 4 时 45 分,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的正大时代华庭小区值班电话响了,话筒里传来急促的声音:"我老婆要生了。"

打电话的是小区 2 栋 A 座 2 单元住户沈宏元。他居住的这个单元,8 日确诊了两例新冠肺炎病例,当天是整栋单元楼居家医学观察的第六天。

接到电话,小区安保队副队长申朝立马上联系片区民警,同时安排 2 单元值守同事打开电梯、停车场出入口。4 时 55 分,申朝立一路小跑到 2 单元,沈宏元已经在驾车前往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的路上。"我还好,我们在跟着警车走。"产妇刘东燕在电话里对申朝立说。

13 日上午 7 时 16 分,刘东燕顺产产下女儿,六斤六两。

"我就问你,垃圾怎么扔?菜怎么买?"

正大时代华庭小区物业经理王丽丽的办公室里,一张中国地图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地图上贴着数十面小红旗,王丽丽说,那都是她自驾去过的城市。西南、西北居多,青藏线、滇藏线上更是插满小红旗。

这个春天,王丽丽没有心思向往远方。2 月 8 日,小区出现确诊病例,根据深圳市《关于建立健全社区联防联控机制的若干措施》要求,2 栋 A 座 2 单元实行 14 天居家医学观察:91 户,291 人。结束时间是 2 月 21 日 24 时。

2 月 22 日凌晨零时 30 分,王丽丽坐在刚刚解除居家医学观察的单元门口,一把红色的塑料椅子,这是她在这 14 天里最常值守的地方。她和下楼的邻居打招呼:"去扔垃圾啊?""出来透透气,太不容易啦。"

"太不容易了!"王丽丽回想起 2 月 8 日单元居民开始医学观察的那一刻,她对记者说,就像是驶上了一段陌生的旅途,而且没有导航,"当时脑袋里‘嗡’的一下。"

这个春天,六约社区党委书记张立蕤脑袋里不止"嗡"了一次。

2 月 8 日凌晨,张立蕤接到通知,正大时代华庭小区病例确诊。不止于此!2 月 5 日,社区党委委员陈圆有咳嗽不止,到医院做 CT 检查,发现肺部出现斑点。

接连的坏消息,"心态真是濒临崩溃",张立蕤说,陈圆有是社区疫情防控主力干将,"大家天天在一起工作,他如果确诊,我们都得隔离。工作谁来干?我们社区可是有 16 万居民啊。"

情况越是复杂,工作越是耽搁不起。陈圆有被紧急送到医院,不过让人开心的是,最终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医生说,就是累病了。"顾不上松口气,9 日上午 9 时,站在正大时代华庭 2 栋 A 座 2 单元门口,张立蕤又碰到一个难题:谁进去收垃圾?

防护物资正在调配,临时配置的只有口罩、雨衣。张立蕤和王丽丽对视一眼,"咱俩上吧"。91 户的垃圾装在塑料袋里,放在自家门口,张立蕤和王丽丽把垃圾一袋袋搬进电梯,两个小时,电梯运行三趟,垃圾袋装满 3 个 660 升大号垃圾桶。张立蕤回忆当时的场景:"说不怕是假的,毕竟是刚确诊病例。但是谁不怕呢?我是社区党委书记,王丽丽是物业经理,这种时候,只能我们上。"张立蕤印象最深刻的是味道,"大部分是生活垃圾,汤汤水水的,一袋袋塞满电梯。"整整一个星期,张立蕤感觉都能闻到那股味道。

楼里楼外 14 天,王丽丽发现,这段旅途上不是只有他们在前行,2 栋 A 座 2 单元也不是一座孤岛。2 月 9 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派驻横岗街道的指导服务组就来到了小区,这之后,几乎每隔一天就会到现场帮忙解决问题、协调物资。

龙岗区派驻六约社区防疫援助组组长欧坤锋面对的最大难题则是加入 2 单元业主群之后面对的事情。王丽丽说,实施整单元居家医学观察当天,2 单元的住户给物业打了超过 400 个电话,微信群里更是炸了锅,"政府工作人员进了群,解答各种问题,大家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

欧坤锋自己可没觉得这个群那么容易待,还没说两句,就有住户质疑:"别跟我说官话!我就问你,垃圾怎么扔?菜怎么买?"

就在欧坤锋全天盯着刷屏的群消息,"打字打到手疼,眼睛酸涩到掉泪"的同时,横岗街道运送防疫物资的车辆正飞奔在广深高速上。

9 日中午,从广州紧急购买的数百个 30 升封闭式垃圾桶配送到街道居家医学观察单元和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家门口,紧急采购的首批 100 套防护服,也配备给正大时代华庭一线物业人员。2 单元的快递、生鲜等物资配送,则从原定的一周三次,调整到一天三次。

"有菜有花,祝您今年‘有财发’!"

2 月 21 日下午 4 时,申朝立和 2 栋的物业管家周庚拉着平板车去给业主上门送货。平板车上货物堆成一座小山,有快递,有蔬菜,有烧烤,还有几箱牛奶,"这两天好像有团购",周庚一边核对"周管家物资配送群"里邻居们发送的购物清单,一边对记者说。

申朝立在前面拉,周庚在后面推。从小区门口的无接触收货点到 2 栋 A 座 2 单元,150 米左右,推着车要走 5 分钟。到了 2 单元门口,穿着全套防护服的申朝立已经冒汗,脸膛红通通的。"我胖",申朝立嘿嘿一乐,他老家在山东聊城,高、壮。

两个人在电梯里商量着先去哪层,"先送尿不湿吧,他们家刚生孩子。""然后送烧烤,等会凉了。""这一盒也得快点,刚才打了两个电话了。"周庚按着电梯,申朝立挨家挨户去敲门,"孙姐,您的快递。""张哥,快递,给您放门口啦。""谢谢啦小申,辛苦辛苦!""没事没事,加油加油!"

电梯每天收垃圾、楼层消毒、三次配送物资才会打开,这是当天第二趟配送,"一趟下来,三个小时吧。"申朝立说,一开始大家是有点慌,10 日晚上,申朝立值班,有住户打电话过来,"家里老太太不停哭,觉得被世界抛弃了。"申朝立上门,和老太太聊到晚上 11 时,"其实就是陪着说说话。有工作人员上门,她觉得社会还是关心她的,情绪也就慢慢平静了。"

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护师邓利群同样感触颇深。按照规定,邓利群每天都要上门为 2 单元每一位居民测体温。8 日当天,从中午 1 时到晚上 10 时,邓利群"没吃饭没喝水没上厕所"才把所有人体温测量完毕。"有些住户不愿意配合。有一位老伯就是不开门,让我们走。"规定严格执行,心理疏导也同步进行。邓利群发现,每次测体温的几分钟,跟住户聊聊天,"对于舒缓情绪很有帮助。"有热心的邻居还专门拉了个"测体温群","除了我们登门测量,还在群里自测接龙"。

部分住户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质疑到感谢,这是张立蕤感受到的变化。2 月 21 日晚 9 时,社区、社康、派出所、小区物管人员集合到 2 单元楼下,解除居家医学观察需要上门递送告知书,"凌晨零时才是解除时间,到点再上门,影响住户休息。我们就把相关环节提前,分组快速进行。同时告知住户,到了零点才能下楼。"

上门除了递送告知书和测量体温,社区和物业还为每户家庭准备了一袋蔬菜、一枝玫瑰:"有菜有花,祝您今年‘有财发’。""好意头、好温暖。"刘东燕对记者解释。

晚上 10 时 30 分,整个单元的告知环节完成。张立蕤叮嘱同事们早点回去休息,"明天一早还得干活,疫情还没结束。"

"孩子名字取好了,叫沈欣蕊,欣欣向荣的欣。"

刘东燕从来没想到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她和沈宏元爱情长跑 10 年,2019 年领了证,也搬进了新家。2 月 13 日凌晨,刘东燕肚子开始痛,"预产期是 22 日,我们又是第一胎,没经验。"到了三四点钟,反应越来越大,沈宏元赶紧打电话。

"居家医学观察第一天有点着急,毕竟预产期快到了。"在群里咨询之后,"物业、社康、社区、派出所每天都会了解我们的情况,还专门给我们送了两次蔬菜、大米。"沈宏元和刘东燕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13 日那天手忙脚乱的,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慌。"沈宏元说。

"没想到"的还有陈俊丞。

2 月 8 日临近晌午,六约派出所辅警陈俊丞忙完手头工作,准备扒拉两口吃的,电话响了,"马上到正大时代华庭"。

陈俊丞就住这个小区,熟门熟路,10 分钟就赶到了。远远看到社区、物业的工作人员,陈俊丞跑过去汇合,张立蕤指给他看,就是这个单元。陈俊丞叫出了声:"这不是我家嘛!""那你也得进去。"张立蕤说。

陈俊丞说当时的心情"挺沮丧",他年初四把老婆孩子留在梅州老家,提前赶回深圳投入战疫,"没想到 14 天不能出门了"。

工作还是能做。协助同事们电话联系住户、登记信息,陈俊丞在家里一口气忙到晚上六点。煮碗泡面填下肚子,陈俊丞这时候才有空看看安静的房间,意识到一个人的 14 天,开始了。

点开单元业主群,陈俊丞发现群里可比家里热闹多了:"一千多条未读信息!"陈俊丞在群里安慰邻居,把大家担心的问题梳理出来,反馈给社区、小区工作人员,"其实能做的事情还挺多的"。陈俊丞是党员,还是退伍军人,他在小区、社区的退伍军人群里号召,"很多战友都报名了防疫志愿者"。

生活在继续。14 天里,陈俊丞在线上完成了一期"心系武汉,祝福中国"心理热线培训,"战疫还没结束,总有用武之地"。陈俊丞发现,群里的疑问、抱怨慢慢消失了,团购比价、切磋厨艺的多了起来,"有的邻居学会了包饺子,有的邻居学会了做包子。"在医院住了三天,沈宏元一家三口回家继续医学观察。沈宏元的厨艺大有长进。"他煲的鸡汤,很好喝。"刘东燕说。

2 月 23 日中午,解除医学观察后的第二天,沈宏元和刘东燕带着孩子去了趟医院,"例行的新生儿检查。"沈宏元在电话里对记者说:"社区防控到位,我们很安心!孩子出生赶在这个点,很平安。我想写封感谢信,给社区、物业、社康等各方面,还有我们片区民警。请你在报纸上也帮我说说。"刘东燕告诉记者,孩子的名字已经取好了:"沈欣蕊。春天生的嘛,欣欣向荣的欣,花蕊绽放的蕊。"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赵琦睿

(作者:读特记者 李剑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