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作为光明区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之一,该院医护人员逆风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为生命站岗,刘新龙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医生,用行动谱写着责任和担当。
猪年岁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人们的心。天天关注疫情变化的刘新龙更是心情沉重,他说:“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求学,毕业后也是先在那里工作,那里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同学,朋友,还有昔日同事。”
在整晚辗转反侧后,他向医院党委呈递了请战书,请求奔赴武汉一线和昔日在武汉的同学、同事一同抗疫。终于,在正月初四刚下夜班时,接到市卫生健康委发文组建全市重症医学专家团队的消息。作为国科大深圳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业务骨干,他被派到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尽管没去成武汉,但他也将直面病患,在疫情最前线战斗。他向医院及科室领导承诺:一定完成任务。在那一刻,他没有害怕,没有犹豫,而是说:“终于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为家乡做点儿什么了,以后回家乡看到老同事,可以和他们说,我也曾和你们一起战斗!”
国科大深圳医院ICU医生刘新龙的工作手记:
年初五早上,包括我在内共8名多家医院的重症医学科骨干医生,受市卫健委指派驰援三院,正式投入到抗疫前线的救治工作中。
重症患者的救治极为特殊。防护培训是我们要过的第一道关,只有做好防护,先保护好自己,才能谈到抢救病人,还好我们8名医生在原单位就都经过系统地防护培训。所以从熟悉新HIS系统、新工作流程与新工作伙伴,只用了几个小时。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
踏入病房就意味着战斗的开始。在这里收治的都是全市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市重症专家组冯永文组长的领导下,我们每天要完成繁重的医疗救治任务,每完成一个班次任务至少需要4个小时。
而在重症隔离监护病房的4小时,比在普通ICU病房的8小时还要累。防护服、N95口罩等周身严密的防护让我呼吸困难,护目镜里的雾水也让穿刺、气管镜等常规操作变成挑战。
每次处理完患者,防护服都被汗水浸透了,脸上和着污水,还有青一块紫一块的勒痕。繁杂的工作和厚重的防护服很快让我们出现或轻或重的恶心、胸闷及头晕的症状,这时我们彼此鼓励,互相加油,为救治每一位患者争分夺秒。
在度过最初的不适应后,我们一边治疗一边摸索经验,总结经验,期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一位治愈的患者为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她说:“要出院了,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谢谢你们的悉心救治和一次次耐心的解答。你们的关爱让我们从最初的惶恐,到有了努力战胜病毒的信心,这一切都与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唯有衷心地谢谢你们。这次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深圳速度,看到深圳市政府的努力,我衷心地感谢你们,谢谢!谢谢!谢谢!”
时至今日,我已经在现岗位上工作了近20天,我们团队所救治的重症患者,大多数病情由重转轻。这其中的艰难,普通人可能无法体会,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无异于与死神竞速。
我的妻子是国科大深圳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从事临床护理28年,自嘲“资深急诊人”,正因为同为医护人员,她更能“懂”我的抉择,理解疫情面前医务人员的使命与担当,她告诉我,会与女儿一直支持我,等我平安回家。
我的女儿今年3岁,非常粘我。临行那天我对她说“爸爸要去打病毒怪兽,必须暂时分开”,女儿似懂非懂,尽管很不情愿却不哭不闹。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没有陪伴家人,心里很是内疚,但我不后悔,我相信大人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要做女儿的榜样!将来等她长大了,我可以骄傲地对她讲这次“逆行”的故事,希望她能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样我就知足了。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