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9 日晚上 12 点,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方虹大院 A 栋、B 栋一片欢腾,200 多户的"硬隔离"解除。回想 10 来天的被迫"宅家"的经历,住户李先生很是感慨。他写下了这篇隔离日记,记录这段特殊的日子。
以下为日记原文:
2 月 5 日,顺着救护车的鸣笛声,我在家里的阳台上亲眼目睹一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患者被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带离。那一刻,突然发现,原来新冠肺炎病毒离我这么近。
2 月 8 日,我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电话那头是物业管理处吴主任急促地声音,“ B 栋有确诊病例,根据深圳市政府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规定,你们 A 栋的居民也要采取封楼措施,从现在起不能离开楼栋……”他尽力地耐心解释。
挂上电话后,我立刻听见楼道里的邻居们议论纷纷。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从他们讨论的声音分贝数,我听出了强烈的抵触和不满。“要封楼?那我怎么上班?买菜怎么办?又不是我们 A 栋有确诊病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问了自己无数个问题,面对封楼后未知的生活状况,恐惧开始慢慢占据我的心,甚至比“看得见”的病毒更让人害怕。
后来才得知,我居住的 A 栋和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 B 栋,是一个“回”字型结构,有关部门是根据流行病学理论,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和扩散,为了确保所有居民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已而为之。就这样,我的“宅男”生活开始了。
我起床走向厨房,打开冰箱看,里面只有几颗白菜、几个鸡蛋,米缸的米只剩不到五分之一,更糟糕的是,炒菜的油和盐都快用完了。怎么办?又不能出去,快递又不能送上门,老人因为不能下楼而开始抱怨,小孩因为吃不上我两天前答应带他去吃的肯德基而哭闹,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头昏脑胀,焦虑、恐惧、无助 ……
2 月 12 日,社区工作人员敲门,提着一大包米和一大桶花生油,还有猪肉、鸡蛋和一些青菜,把原本空荡荡的冰箱塞得满满。
“在封楼后,你们肯定面临缺乏生活物资的困难,这是社区党委的一点心意,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在这个困难时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不是独自战斗,党委政府始终与你们在一起!”这是松园社区党委书记吴国辉铮铮有力的话,他耐心地跟我们讲解决定封楼的来龙去脉和有关文件规定,把我拉进松园社区微信群“爱心群”,千叮万嘱,有任何困难或需要一定要告诉他们,24 小时专人提供服务。
也是后来得知,在我们居家隔离期间,在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时候,松园社区和物业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高度紧绷的神经,巨大的压力,长时间熬夜工作,究竟面临了多少风险,克服了多少困难,帮助了我们多少。
就像松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单红梅,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孩子才两岁多,但每当我站在阳台上,就总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楼道里也经常听见她上门做工作的声音。
松园社区工作站副站长黄维生,父亲罹患癌症,有一天,他早上 6 点钟送父亲到广州化疗后,即刻返回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的那份热情和责任,让你看不出他的顾虑,他的疲惫。物业管理处的吴主任,从年初二一直忙到现在,一人挑大梁,每天工作超过 14 个小时,短短一个多星期就暴瘦 5 斤。
2 月 15 日,正准备做午饭,发现下水道堵了。我们当时特别着急,心想着这特殊时期怎么还能摊上这码子麻烦事情呢。第一时间我就想到爱心群,便在群里发出了求助信息。管理处工作人员马上派人"全副武装"上门疏通水管,前后不到 2 个小时。
2 月 19 日,隔离的最后一天,我们甚至调好晚上 12 点的闹钟。一家老小都特别激动,我老婆的兴奋之情藏都藏不住,小孩说“我终于能吃麦当劳啦!” 12 点一到,我们就冲出大门。
黑夜当中,还有好几家人也跑了出来,有的还忘了穿外套。就在这个时候,管理处吴主任气喘吁吁地向我们跑来,"我一直在监控看着呢,就知道你们会在解除隔离的第一时间跑出来。恭喜你们终于熬过这 14 天!但是你们怎么穿这么少衣服,外面很冷的,快回去吧,可千万别着凉了。这个时候如果感冒了,很麻烦的。"
吴主任还一直提醒我们,虽然解除隔离了,但是疫情形势还很严峻,大家不能掉以轻心。那天晚上,我睡了这十几天来的第一个整觉,踏实又安稳。
2 月 20 日,我一早起来出门上班,又看到松园社区吴书记和管理处吴主任忙碌的背影,那个让人踏实、让人心安的背影。是的,正是因为有党委政府作为强大后盾,有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无畏无惧、心系群众的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守护,他们的负重前行,我们才能平安,才能心安。
我想在这里跟你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
讲述者 李先生
(深圳晚报整理)
编辑 赵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