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面
1、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做出总体部署和系统安排。《预案》指出,地方政府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和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以及清理甄别认定的存量或有债务。
2、10月宏观经济继续呈现企稳迹象:房地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上升,整体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反弹,工业生产运行平稳。据此,分析人士认为,四季度经济有望保持企稳势头,全年实现6.5%以上的增长目标没有悬念。
3、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市场销售持续增长,网上零售份额继续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回升。
4、随着煤炭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作为大宗商品交易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也进入上涨通道,BDI近两个月累计上涨30%.11月11日,最新一期BDI突破千点大关收于1045点,创今年以来新高。受此影响,航运板块连日拉升,14日早盘多股一度触及涨停。
5、一组媒体披露的国企改革成绩单显示:近七成央企实现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垄断类央企混改试点方案即将批复;各地所监管企业共开展了135项重组整合,36家省级国资委改组组建了14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全国国资委系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达1082家。
6、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将在今年年底前有望突破1万家,市场人士普遍预计,新三板“退市”制度有望在年底前后出台。截至11月14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9518家,在审拟挂牌企业为1524家,已经出具“第一反馈意见”的在审企业为874家,已进行第一次回复、二次反馈及更多反馈和回复环节的在审企业为617家。
7、11月7日以来A股成交额显著放大,11月14日成交额更是创下年内第七高水平,六个交易日成交额增幅高达50%。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分析人士认为,后续随着深港通开通,叠加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主线继续纵深发展,中小创板块在蓝筹板块的带动下也有望渐次活跃,共同推动大盘指数继续向上拓展。
8、周一,沪指量价齐升三连阳,创1月28日以来反弹新高。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机构席位净卖出5.65亿元,抛售前期热门个股,机构有边打边退的倾向。游资却不乏亮点,频繁进出一带一路、高送转等个股。
二、中观面
1、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收紧,地产信托再度迎来“拐点”时刻。从前一阵的“吸金王”,变成最近的“零募集”。房地产信托融资规模的变化,折射出地产调控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2、商品期货七品种跌停,恐慌情绪稍缓风控仍紧绷。上周五夜盘时间,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从涨停到跌停,盘中剧烈波动,引起广泛关注。本周一,多数商品仍延续跌势,收盘7个品种跌停,但“双十一”夜盘17个品种触及跌停的恐慌情绪已有所缓和。
3、移动支付成趋势,ATM跨行取款不再全免费。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部分银行近期对借记卡ATM跨行取款手续费作出调整,有些银行从无条件免费进入有条件免费时代,有些银行则适度上调了手续费服务价格。
三、微观面
1、11月9日,一个72岁的浙江商人宣布举牌创业板上市公司海达股份的举动,让A股市场今年以来的“举牌战”更显得诱惑无限。“海达股份获72岁大爷青睐。”有人这样调侃。而记者发现,其实这个72岁的浙江商人这些年一直都在自己的“资本江湖”上做得风生水起。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