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记者从位于深圳国家基因库的华大基因深圳大鹏“火眼”实验室现场获悉,该实验室当日完成首批深圳市各医院送检的4000余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样本检测。截至16日16时,华大基因在深圳已经完成了超过5万人份的核酸检测。
“实验室的建设再次创造了‘深圳速度’。”据华大基因深圳大鹏“火眼”实验室负责人张红云介绍,实验室选址深圳国家基因库后,深圳市和大鹏新区为实验室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从申报、登记、审批到建设完成仅用三天时间。实验室于15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正式启用,日检测通量可达1万人份。16日早8:30分,首批共计4000余份检测样本送达实验室,40余名检测人员全部投入检测工作,首批4台华大智造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XL、10多台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全部运行,当天完成全部检测任务。
张红云表示,“火眼”实验室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样本检测将为深圳及广东地区发热病人的确诊、高危人群的排查、疑似病例的甄别、阳性感染者的隔离、健康人群排查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抗击疫情、恢复社会经济有序运转提供科学支撑和保障。
记者在实验室外看到,800平方米的实验室被严格封闭,检测人员和检测样品,分别从两个通道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检测人员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护镜正在紧张工作。张红云告诉记者,从样本接收,录入系统,到交付结果,平均需要六至七个小时。检测过程中,分装和核酸提取环节危险性最大,样本中有咽拭子和鼻拭子,传染风险较高。检测人员要直面样本,属于高危操作,因此需要进行高等级的个人防护。为保证“火眼”24小时响应,实验检测班组实行三班倒,这就意味着,检测人员穿上防护服之后,会在实验室里待上近8小时,这期间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厕所。
据了解,检测过程共分为5个步骤,分别是对样本进“灭活”等行前期处理;将样品进行数据化化可读信息处理,导入华大检测系统并加入编号;进行提取前的分装,完成自动化提取;进行qpcr反应,读取结果;将检验的结果线上发给送检医院。其中三个技术环节比较限速。一是样本的核对和信息录入,二是核酸提取,三是最后结果的审核和报告生成,都比较繁琐费时,而深圳大鹏“火眼”实验室采用的是批量自动化核酸提取平台,可以大幅提升效率。
采访中,一批新检测设备由物流公司送达,华大工作人员开始投入紧张的安装、调试工作。张红云表示,大鹏“火眼”实验室将根据深圳及广东地区的检测需求,随时调整设备和检测人员的投入。
记者了解到,华大基因在全国抗击疫情中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了深圳科技企业的巨大作用。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在武汉、深圳、天津、长沙、石家庄、北京、上海等7地布局 “火眼”实验室并承接样本检测工作,每日通量可达5万人份,根据需要整体可提升到8万人份/日。其中,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团队运营的武汉“火眼”实验室,仅用5天时间建成,具备每天万人份检测能力。截至2月15日24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完成超过100万人份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生产,极大地缓解了试剂盒供应压力。
此外,华大基因也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已送达文莱、印度、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华大基因携手猛犸基金会、香港ifuture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向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联合捐赠行动。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