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

记者 李丽
2016-11-12 04:28
摘要

11日上午,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管理局局长马蒙·阿卜杜勒卡里姆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第二次主题会议上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冲突和自然灾害情况下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

“即便冲突对文物造成巨大破坏,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保护工作,例如,帕尔米拉(Palmyra)博物馆受到攻击前,抢救出了400多件雕塑和其它文物。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护这些能够连接所有叙利亚人民的文化遗产。”11日上午,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管理局局长马蒙·阿卜杜勒卡里姆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第二次主题会议上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冲突和自然灾害情况下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研讨。

冲突给文化遗产带来严重破坏

“非洲国家经历了很多经济社会危机,正因如此,我们的藏品变得非常的脆弱。”来自科特迪瓦文明博物馆馆长西尔维·米麦尔·卡西介绍,自然灾害和冲突正在伤害着非洲国家的文化遗产,那里的考古遗址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走私变得日益严重。在2015年的冲突中,很多人流离失所,国家博物馆丢失了几百件重要文物,其中一个北方博物馆的上千件藏品全部丢失。此前,肯尼亚、莫桑比克都出现了洪水,对文物造成巨大伤害。与此相似,冲突不断的叙利亚也面临着相同困境,使得两个国家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异常艰难。

值得欣慰的是,多方努力也让他们在战乱中找到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西尔维·米麦尔·卡西介绍,其与海关、刑警组织、考古团队、博物馆、机场港口、高校、研究机构等在进行合作,通过培训与联合,已经找回了文明博物馆被窃取的一些文物。马蒙·阿卜杜勒卡里姆也介绍,通过与当地社区和遗迹周边居民的合作,很多文物运到了大马士革,大量电子扫描、技术复原等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一些掉落的石雕头像未来也有望获得修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钱或者设备,而是人,期待各国专家能够到当地帮助我们进行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梳理工作。当然,首先需要国际社区、机构提供协助,让专家能够自由往来。”

博物馆应发挥文物保护领导力

“冲突与自然灾害对文物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虽然博物馆往往是这种情况下的受害者,但它同时也可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柏林帕加马博物馆古西亚地区分馆馆长马库斯·希尔格特认为,博物馆要跳出原有的运营框架,在保护文化财产方面发挥领导力作用,与当地社会、社区联手,积极地从事好本土文化保护工作,减轻冲突对文化遗产的威胁。这一点非常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博物馆建议》精神。

对此,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伯努瓦·圣查马仕认为,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他介绍,近年来,卢浮宫每年都会接待500万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其中来自中国的观众最多,每年超过100万人次。“要有力回应战乱冲突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首先,应通过展览等活动,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这些文化财产的重要性,及它们正受到威胁的现状;此外,要思考冲突后的重建工作如何进行,例如联合并培训战后地区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借助最新科技手段实现文物修复、图像重建,对战乱与冲突的痕迹也应考虑是否作为遗迹加以保留。”他还分享,建立冲突地区文物保护机制,协助并参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也被实践证明很有效。

健全法律为文化遗产护航

冲突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困难不言而喻,而这种伤痛也曾发生在中国。中国政法大学霍政欣教授介绍,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文化遗产也曾遭受掠夺及非法贩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物索回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在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还面临着非常多挑战,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据了解,1982年中国把文化遗产保护写进宪法,并根据宪法采取一系列的成文法如《文物保护法》、《刑法》来保护文化遗产,上述法律经过多次修订逐步完善。其中以2002年对《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最有影响。此次修订禁止为了经济发展牺牲文物,并通过审核程序对文物商店和拍卖公司形成监管,防止非法文物贩卖。

此外,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中国提供了很多国际援助,如2009年和柬埔寨签订条约,帮助柬埔寨保护文物遗产;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恢复文化遗迹等,中国正展示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