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常常被冠以一个地区的名字,但博物馆的功能是否仅限于本地区?在昨天国际博物馆论坛高级别会议的平行研讨会议上,全球博物馆界的多名专家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一议题。在正在加速全球化的当前,城与城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博物馆如何加强合作,博物馆与参观者如何互动交融,与会博物馆专家纷纷对此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主题研讨会-聆听0001
与参观者互动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内容
“在上个世纪初,博物馆就已经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服务于未来时代的文化场所。但现在,在全球化浪潮中,随着信息的发展,能在网上找到各种信息,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文化遗产,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博物馆吗?”布拉格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捷克博协主席玛蒂娜·雷曼诺娃首先抛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在这个时代,博物馆会对过去有一个客观的解读,与经济、政治上的变化不同,博物馆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它会让生活变慢,增加“牢固性”。
墨西哥经济学互动博物馆馆长西尔维娅·辛格·苏切特介绍了该博物馆的情况,“互动”和“交融”是这家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她认为,博物馆如何通过访客的参观行为,与他们进行互动,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内容。
经济学互动博物馆已经有15年的历史,苏切特认为,他们首要考虑的是“对话”,一是与建筑物之间的对话,博物馆的建筑是由古老的修道院改造来的,因此,要在开放博物馆的同时保护这座建筑。“我们坚信,作为文化遗迹,利用起来是保护它们最好的方法。”
另外,该博物馆的主题是互动的方式来建一个经济的博物馆,这也是一种“对话”。“我们展品的内容很先锋,古色古香的建筑里,有很明显的反差效果。”此外,他们举办了非常多的观众互动活动,让参观者了解经济、金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博物馆应该成为我们很多问题交流沟通的场所。” 她说:“我们不会把自己当做布道者,希望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有机会拥抱、接受、讨论全新的知识,并让他们得到成长和赋权。”
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和媒体研究生院教授水嶋英治则认为,当前博物馆迎来了许多共同的挑战,这需要各个博物馆之间的密切合作。他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长期的机构,去培训专业的人员,在博物馆的理念、政策等方面制定全球标准。
博物馆要展出文物背后的故事
南京博物馆馆长龚良认为,当代中国博物馆需要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虽然现在中国博物馆的数量比十年前大为提升,但实际藏品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增长,而且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境况。“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的建筑越来越漂亮,但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特别是基层博物馆和中小博物馆。”
“如何叫好?看懂才好。”龚良说,要提升博物馆的水平,要有社会责任心的驱动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要有策展能力和展览话语权的体现。“从前我们做的展览经常叫做‘某某文物精品展’,主要展示可移动文物,但现在策展的概念已经改变,我们展出的还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展览要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体现出文物与文物的关系,文物与人的关系,文物与社会的关系。这对策展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孟露夏是目前正在筹建的蛇口V&A展馆的主管。她表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深圳,选择蛇口?你们可以了解到,深圳有很迷人的城市精神,深圳人往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深圳也在从制造之都转型成创新之都。我们认为,中国有很好的条件让我们发展我们的博物馆,很多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出现,他们需要设计师为他们做出更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