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需要更多内生动力
卢杨丽
2022-09-22 09:27

作为坪山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的第三个展览,沈少民个展“沈少民的科学简史”展出的是沈少民四十多年来个人对科学发展的体悟,以及科学对于他创作观念的影响与实践的结果。

沈少民有着独特的人生轨迹,在东北、北京、澳大利亚、广州等地均生活过;2000年后在亚太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三年前来到深圳,并和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合作创建了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并与研究院合作研发了系列科学+艺术的作品。此次展览作品涵盖机器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内容包含沈少民对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思考,以及艺术介入科学后为科学所带来的新景象的表达与记录。

如作品《竞技场》里作为科技革命下的产物——四足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有些是由于实验失败而被遗弃,有些是由于老化被淘汰,原本应该成为废物的它们,正是由于艺术的介入,赋予这些机器人新的生命,它们颤颤巍巍地在舞台上表演,带给观众关于死亡与生命的思考。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研究院副院长丁宁在展览开幕论坛上提出:艺术和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的创造力,对未知边界的探索。目前科技界的发展,尤其是理论物理,几乎是停滞不前,所有人都固步自封,因此,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艺术的介入或许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呈现出不同的精彩内容。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在拓展艺术边界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若它们的结合仅停留在技术方式的呈现或炫酷层面上,那么其作品并不一定具有深刻意义。而沈少民的作品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新的媒体来探索艺术的边界,表达他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体悟。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可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数据表明,对于科技与艺术长期投入的城市将推动当地人均生产总值。同时,技术进步与新艺术形式的萌芽总是如影随形的。这也是为何许多城市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实施“文化艺术兴城”和“酷城市”等计划。政府在对科技和公共文化艺术投入上,不仅是兴建公共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图书馆、剧院等等,还应大力加大对文化艺术和创新研究的项目投入以及跨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科技艺术文化创新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坪山美术馆副馆长)

(原标题《科学艺术需要更多内生动力》)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高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