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两栖爬行动物的神话与传说》:讲述两栖爬行动物对人类史不可磨灭的影响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2-15 14:38
摘要

这本书是自然史与民俗史、科学与幽默的良好结合。

青蛙据说能带来雨水,但也可能引发洪灾。乌龟因为智慧长寿被人崇拜,因为胆小懦弱遭人嘲笑。蛇因为愈合和复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蜥蜴被尊为慈悲的守护神,但又被视为魔鬼,让人胆战心惊。

《两栖爬行动物的神话与传说》是一首关于蟾蜍和蛇、蝾螈和蜥蜴、鳄鱼和乌龟的颂歌。在这本书里,爬虫学家兼科普作家马蒂 • 克伦普探索了世界各地从古至今的民间传说。从创世神话到小道消息,从生育和重生到火灾和雨水,从两栖爬行动物在民间医药和魔法中的用途到它们在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中扮演的角色,克伦普揭示了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些动物又爱又恨。

我们对动物认知的文化差异是如何演变的呢?该如何解释某种特定的动物在这个地方受到尊崇,而在其他地方却受到迫害?我们生活的基本层面肯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如生活环境的优劣、生活方式(狩猎采集者、农民、牧民、渔民、城市居民)以及生活水平的差异。

人类的许多特性影响着我们对动物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在系统发育上与我们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其他灵长类动物)或在认知方面与我们相似的动物(如海豚)的好感度,比对那些亲缘关系较远和智力低下的动物(如蛞蝓)的好感度要高。我们特别喜欢有些动物(如海豹幼崽、小猫、小狗),那是因为它们的某些特征(大额头、大眼睛、肉乎乎的脸蛋)让我们联想到婴儿。濒危的珍稀动物,如澳大利亚的鸭嘴兽、中国的大熊猫,会勾起我们的同情心。

而某种特定的动物可能会唤起爱、尊重、赞美、厌恶、恐惧或者仇恨的情绪,具体如何取决于个人。性别、年龄以及有关特定动物的知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观念。我们总是对那些活跃在我们视野范围内(在地面或者天空)的昼行性动物,抱有最大的亲切感。我们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而害怕或者不信任夜行性动物,以及那些生活在地下或深水中的动物。

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对特定动物的感觉影响着我们对待那些动物的方式。而在社会层面上,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些法规政策又涉及动物福利、动物权利以及有关驯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其他事项。因此,了解我们对待动物态度的根源意义重大。

这本书是自然史与民俗史、科学与幽默的良好结合。

马蒂 • 克伦普,目前是犹他州立大学和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生物学兼职教授,拥有 45 年的丰富经验,一直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民间传说很感兴趣。她创作了不少成人读物和儿童读物,包括《寻找金蛙》、《背着蝌蚪跳的青蛙:走进奇特的动物行为世界》、《性感兰花是糟糕恋人》,均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她的角度清奇,不仅是单纯的生物科普,有着人文和科学交叉的跨界,并且从文化角度挖掘这些动物让我们产生如此复杂感情的文化根源。

《两栖爬行动物的神话与传说》

[ 美 ] 马蒂 • 克伦普 著

黎茵 译

未读 • 探索家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