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三十年弹指一挥间。2016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6周年纪念,特区的文博事业也跟随这座全国最年轻的移民城市一起发展成长,从一张白纸到如今色彩斑斓,从一粒种子到现在枝繁叶茂。时光荏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白了少年头。深圳博物馆现任馆长叶杨,1984年自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分配到深工作至今,是特区文博事业亲历者和见证者。
叶杨感叹说:“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物质还是认知,都可以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来形容。”他表示,如今,深圳的文博事业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不仅国有博物馆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成为深圳市博物馆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放眼明天,叶杨称,“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眼睛,从中能看到这个国家的灵魂。城市博物馆更应该是市民的文化热土,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
从无到有,一张白纸画出深圳历史脉络
时光倒流36年。1980年,深圳成立经济特区,特区的文博事业就此起步。“在1980年以前,深圳没有博物馆,没有自己的考古力量,只是广东省文博系统偶然来调研。”叶杨回忆说,“1981年,特区就决定建设自己的博物馆。1984年正式开始筹建,从大学里招调大学生,我也是那一年来的深圳。”到了深圳之后,叶杨回忆说,他们这批大学生,一边筹备博物馆建设工作,一边着手考古调查,试图摸清深圳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博物馆前排队的人群。
“那个时候,广东省有3支考古队拥有考古发掘权,深圳的力量是很强的。”叶杨说,“我们这里大学生多,干劲儿也足,大家一心想着尽快摸清深圳的文物家底”。正是因为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的深圳竟然两次登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榜单:深圳屋贝岭商代遗址入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博物馆展览印度的世界。
1988年,深圳博物馆老馆(现名: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叶杨认为,这是深圳文博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那时不仅市里,国家对我们的期许也很高,国家文物局还在老馆设立了办事机构,希望将这里当作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窗口,辐射港澳台。”叶杨说。今时今日,全国各地博物馆盛行的“借展”“临展”,深博早在1988年开馆之初就开始尝试,“因为深圳文物底子薄,我们那时还从内地博物馆调拨了一批文物。”
积跬步至千里,“攒家底”充实深圳文博“粮仓”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积跬步,至千里。特区文博事业就这样在筚路蓝缕中,闯出了一条路。1988年深圳博物馆老馆开馆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物不足,从那时起,深圳就开始有意识的“攒家底”。叶杨回忆说:“深圳不比内地文物大省,我们的出土文物少,积累也少。深圳的情况跟上海有点像,不过上海开埠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名流捐赠文物。”
博物馆的皮影戏。
一直到现在,深圳都还在競競业业的“攒家底”。叶杨告诉记者,目前,深博已有馆藏文物4万多件,“其中,一部分是出土文物,一部分是博物馆系统调拨,一部分是社会捐赠。”据悉,在这4万多件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有40多件,有瓷器、青铜器也有书画。“随着深圳的文博事业越来越火红,这些年,社会捐赠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承祚先生的家族收藏、一家日本企业的收藏、孙中山家族的收藏,这几批捐赠的文物质量都非常高。”叶杨说。
巴蜀汉风-陶狗。
随着馆藏的丰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博旧馆有些“不够用”了。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1998年深圳也开始筹建新馆。“到了2007、2008年,各地都掀起了新馆建设的潮流。”叶杨说。2008年,经过10年的筹备、规划、建设,位于市民中心东翼的深圳博物馆新馆终于开馆。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改革开放史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深博新馆开馆,是深圳文博发展史上又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从此之后,无论是年均展览的数量还是质量,或是观展人流,都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博物馆深入民心。
相得益彰,“国有”“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
与国有博物馆相得益彰的是深圳的“非国有”博物馆事业。从1997年开业的深圳首家“非国有”博物馆——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到2016年3月开幕的深圳和畅园博物馆,深圳民营博物馆发展已经走过近20年的岁月。至此,深圳“非国有”博物馆大家族累积成员30家左右,队伍日渐壮大。
苗族服饰展。
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非国有”博物馆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深圳市博物馆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丰富的民间藏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如何将这些藏品很好地保护下来,并且将它们的价值与公众分享,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非国有”博物馆沿袭了深圳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传统,长期坚持免费对公众开放,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据了解,深圳的博物馆“免费传统”由来已久。2008年,中央下文要求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而早在2006年1月,深圳市博物馆率先实行了免费开放制度。“免费”让深圳的博物馆真正成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典范,成为城市文化的一方热土。在深圳拥有3间博物馆的深圳至正艺术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坚持免费开放,馆长吴福庆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的文物大国,其中90%都是民间收藏。无论在和平时代还是在冲突时代,除了国家的力量、法律的力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民间的力量。”据悉,吴福庆正是这次“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大会”重要的“引线人”。
博物馆免费文物鉴定。
未来,以文为荣的深圳还将建设多家博物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博画卷徐徐展开,“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目前,深圳计划新建3家市级公立博物馆,包括: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博物馆、咸头岭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深圳古代艺术馆也在改造建设中。
福田区的“安托山博物馆群” 亦在筹划之中。南山后海湾畔,英国V&A博物馆和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均被纳入海上世界城市综合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同时,以至正艺术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办博物馆,亦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