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众多世界文学名著一样,《茶花女》也几乎成为了所有艺术形式的改编灵感源泉:歌剧、电影、绘画艺术、舞台剧,当然也包括舞剧。
改编文学名著向来是芭蕾的传统,玛格丽特与阿尔芒这对青年的爱情无限怅惘,将《茶花女》的故事改编为芭蕾舞剧,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以戏剧情节为编舞出发点,由名著改编的戏剧芭蕾已经拥有了相当丰满的文学背景,但舞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一系列语汇,所以,真正能够将“戏剧芭蕾”编排成佳作,一定需要具备极高的功力。
约翰·诺伊梅尔所作芭蕾舞剧《茶花女》,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1年8月1日
坪山大剧院 “黑匣子”小剧场 高清放映
莫斯科大剧院高清影像呈现《茶花女》
演出时间
2021年8月1日(周日)15:00
演出地点
坪山大剧院“黑匣子”小剧场
演出票价
原价:120元
坪剧场限赏:99元
演出时长
185分钟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票
*本场演出需实名制购票入场
因为喜爱茶花而被誉为“茶花女”的巴黎交际花玛格丽特香消玉陨,在奢华的公寓中,她生前的用品即将被拍卖。玛格丽特昔日的情人阿尔芒也出现在拍卖会的现场,一本小说《曼侬》映入眼帘,将阿尔芒回忆的大幕徐徐揭开……
与原著《茶花女》相同,芭蕾舞剧《茶花女》也使用倒叙的手法展开故事叙述,但是诺伊梅尔的创作手法远不止倒叙一种。
由英国编导大师肯尼斯·麦克米伦编排于1974年的芭蕾舞剧、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镇团之宝”《曼侬》,在《茶花女》中反复出现,成为了舞剧中的“戏中戏”——诺伊梅尔将原著中“小说《曼侬》”这一元素巧妙地转化为“芭蕾《曼侬》”的形象,借用了英皇老牌编舞麦克米伦的“老经典”来成就这个“新经典”,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一角色在舞台上进行外化。
《曼侬·莱斯科》的出版先于《茶花女》,小说讲述了曼侬与格里奥曲折的爱情故事。美丽的曼侬与格里奥一见钟情,却因无法抵挡金钱与富贵的诱惑而变心,离开了自己的爱人。此后,经历了数次爱情的复苏与分离,病入膏肓的曼侬终于在爱人的怀抱中停止了呼吸。
不难发现,曼侬的故事走向与茶花女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茶花女》的原著中,《曼侬》仅仅被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笔带过,仅仅出现在阿尔芒送《曼侬·列斯科》给玛格丽特做定情之物的这一情节。但是诺伊梅尔却独创性地牢牢抓住了这个意象,把曼侬从小仲马原文字的角落推向了芭蕾舞剧的中心。曼侬作为玛格丽特的镜像,每一次在剧中的出现,都是两组多舛命运的反复对比。
第一幕开场,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相识于剧院时,两人就一同观看了《曼侬》中的双人舞段落,诺伊梅尔借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数次将剧中观演人群定格,并让曼侬二人舞至玛格丽特、阿尔芒跟前,如同“镜子”般将曼侬与格里奥的身世折射隐喻到玛格丽特与阿尔芒身上。在第三幕玛格丽特将要离世给阿尔芒写日记时,玛格丽特又在幻觉中看到了曼侬与格里奥的双人舞段落。与初遇时的意气风发不同,此时曼侬经历了四处流浪,生命即将耗尽。此时的玛格丽特再一次穿梭在曼侬的舞姿之中,直到曼侬死去,玛格丽特为她匍匐哭泣,这出虚实结合的“戏中戏”就此落幕,同时也昭示玛格丽特早已预见到了属于自己的痛楚的结局。
芭蕾舞剧《茶花女》对于原著不仅仅是做了从文学到足尖舞剧的转移,甚至是完成了一次再创作,扩大了曼侬这一角色形象,也正是因为曼侬这一主线的加入,通过她与主人公命运的镜像隐喻,强化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蕴和无解的命题。在镜子的一端是曼侬,另一端是玛格丽特,一个是虚幻,一个是现实,但是无论她们如何选择,在梦幻与真实的世界中,她们迎来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悲剧命运。
成立于1776年,由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敕令建造,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舞团之一,拥有无数的保留剧目例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以及当今最著名的舞者比如首席明星斯韦特兰娜·扎哈洛娃和奥尔加·斯米尔诺娃等,同时也广邀当代著名编舞家包括约翰·诺伊梅尔、让-克里斯多夫·马约等。在过去八年中,莫斯科大剧院与百代电影公司合作,推出了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高清影像呈现项目,将舞团的经典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2017-18季度,有超过60个国家的1700个影院加入此项目,所有芭蕾影像均通过高清技术辅以杜比5.1声道环绕立体声完美呈现。
(来源:坪山大剧院)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麦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