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我抗击过‘非典’。我是党员,我志愿参加!”“虽然我是骨科护士,但我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1月23日,盐田区人民医院在呼吸内科设立“隔离病区”,负责隔离治疗发热病人,并向全院发出紧急“号召令”。短短一个小时内,一支33人的医护队就组建起来。从那天开始,这支队伍每天加班加点、坚守一线,用心用情护佑着“隔离病区”的患者,为盐田全力打好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医院感染的“防护人”
何素兰是盐田区人民医院第八支部党员、护理部主任,她一看到微信群上的“支部号召令”,就马上放弃休假,主动请战返岗。
2003年,何素兰参加过抗击“非典”,曾获“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三等功”称号,医院感染防控、急诊急救等工作经验丰富。本次疫情复杂严峻,医院作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染风险较高。“隔离病区”是防控的最重要区域,何素兰一返岗就马上投入到战斗中。她针对“新冠肺炎”存在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特点,迅速召集了急诊科护士长饶泽珍、桥东社康护士长蔡志辉等多名党员,严谨设置了医护人员进出通道、发热门诊接送患者路线,建立了消毒隔离防控登记制度,加强了人员防护、就医指导和隔离消毒等措施,很快建立起来医院感染预防规范流程。同时加班加点,做好防护物品的储备、清点和造册,加强医护物资的统筹管理,实行统一调度、统一调配、统一分派。
疫情阻击战开展以来,何素兰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早到晚走,反复对“隔离病区”每一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耐心指导工作人员严格做好消毒防护,反复强调“消毒无小事,绝不许马虎”,细心守护好医院的“防护屏障”。“我是一名老医护,更是一名老党员。大家信任我,我更应该做多点!”何素兰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隔离病区的“主心骨”
“虽然我还不是党员,但我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原本打算和家人一起回老家过年的护士长刘剧艺,接到“召集令”后,第一时间就把六岁的女儿送到父母家里,随即赶回医院,主动申请担任“隔离病区”护理负责人。
由于疫情严峻、时间紧迫,33名医护人员培训任务很重。刘剧艺一接管“隔离病区”,马上召集人员开展培训。她结合自己多年的护理经验,详细向大家介绍了疫情特点、防控要点,明确了职责分工,建立了工作流程,熟悉各项护理环节。带着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队伍,刘剧艺深感职责重大,常常独自深夜在“隔离病区”清点检查物资设备,优化诊疗方案,调整病区周转流程,规范护理行为准则。
“隔离病区”设立以来,已累计接诊了20多名发热患者,医护人员每天都要近距离接触“弱阳性”、“疑似病例”患者,她始终以一名党员的要求走在先、干在前,每次都最先接触患者,并带领同事们做好每名患者的监测治疗、心理疏导、饮食起居和消毒防控等工作,以实际行动牢牢凝聚起整个团队。
因防护物资紧张,为节约使用,刘剧艺每天只喝一点水、尽量少上厕所,一天只用一套防护服。由于长时间穿戴口罩、护目镜,她的脸颊、鼻翼、耳朵处被压出了深深的印痕,护目镜的水雾经常模糊了双眼,双手也因长时间佩戴手套被捂的肿胀,但她从未喊苦喊累。
主动担当的“逆行者”
原本计划回老家的骨科护士翁雯梅,接到“召集令”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赶回“隔离病房”报到。
刚参加工作4年多的翁雯梅,是第一批赶回报到的护士。由于她平时只负责骨科护理工作,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呼吸、感染护理要点是个挑战。翁雯梅并没有被“跨学科”的困难打倒,刚报到就马上进入状态,第一天晚上加班到深夜凌晨,认真学习病房周转流程、护理工作要点。作为一名年轻的“初学者”,她没有畏惧病毒感染风险,主动申请承担风险最高的查房工作,每天都冲在前面,为病患测量体温、送水送药、处理医嘱、采集标本、处理排泄物、换穿衣服等。虽然长时间穿着防护服会令人发闷、难受,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坚持耐心细致做好每一项工作。
“我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影响到家人?”经常有患者会不断按动呼叫铃,提出种种问题。面对病人的顾虑,戴着严密的口罩、护目镜的翁雯梅无法以微笑抚慰,但她总是真诚地用点头、手势等身体语言鼓励患者,争取做到离病人再近一点、陪伴患者更久一点,缓解病人紧张的心情。
半个多月来,翁雯梅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没有一次提过轮班、休假的申请,甚至还主动报名参加确诊病例的转送任务。面对病毒,她无畏无惧,用“最美的逆行”诠释白衣天使的担当。
编辑 邹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