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好大姐”:战“疫”一线的司法所长
杨彦华是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司法所所长、机关第四支部党员,大年初一杨彦华接到紧急返回工作岗位的任务后,连夜从市区赶回龙岗,在年初二一早就投入到防控工作中。作为党员干部的她义无反顾地加入“抗疫”战争的第一线,参加首班值岗工作。
“我们分成了10个组,其中负责体温的包括小车组6个、大巴组1个、复检组1个、登记组1个,另外还设立了宣传组,向进入卡点的司机派发防控宣传资料”,杨彦华说道。
在1月28日下午的值岗工作中,临时收到通知作为调度人后,杨彦华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协调89人的队伍进行分工分组,保证了测温工作的高效有序和工作人员的轮换有度,圆满完成了该卡点时间段内的体温检测等各项工作。
体温检测工作结束后,顾不上吃饭和自身的疲惫,杨彦华又继续加班核算当天检测的车辆、人次等数据,争取第一时间将数据上报给相关部门,为此次疫情防控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虽然身体不适,回家后,着凉感冒的杨彦华在休息时,还不忘总结编辑了一条温馨提示发到微信群中,提醒同事们注意防护,大家都纷纷称她为“宝龙好大姐”。
封闭执勤中,父亲去世未能尽孝
吃完午饭,深圳监狱封闭执勤警察钟震正准备值班,这时,接到在公安局上班的妈妈的电话,一番嘘寒问暖后,妈妈告诉他一个消息:
“我们单位准备抽调警力去社区执勤,我报名了。我要和你一样在第一线作战。”妈妈以儿子为榜样,向儿子看齐,这让钟震除了满满的担心,还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在第一批封闭执勤警察中,许多人的妻子都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杨帆、古远忠、陈新扬、童平文、唐春溪的妻子都是医护、卫生监督人员。得知监狱实行封闭执勤消息后,这些同志安顿好小孩、老人,克服各种家庭困难,请缨参与第一批封闭执勤。
在封闭执勤过半的时候,二监区的张学文正在分监区值班,突然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得知老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无声地流下了泪水,因为职责和使命所在未能尽孝,伤感与悲痛,全都化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得知情况后,监狱领导立即对张学文进行了慰问。为了不给单位添麻烦,不给同事增加压力,他再次联系家人,安慰母亲,向家人解释当前“忠孝无法两全”。深明大义的老人家理解他、支持他,让他安心继续工作,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他庄严承诺:“击退疫情日,儿归祭父时”。
面对两岁女儿,调解员坚守战“疫”一线
李饶是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人民调解员,在得知单位要成立卫生防控办,入户走访排查湖北返程人员时,她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参与战“疫”一线工作。
临出发前,李饶摸着两岁女儿的小脸,一阵不舍:“妈妈要去支援单位,你在家乖乖听话,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
李饶一人挑起10天的值班任务。了解到单位医护用品紧缺,她在寒风中奔走在多个超市和药店,垫资数千元,采购了口罩3000多个、手持红外线测温仪一批,确保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物资保障充足。
在疫情防控最困难、最危险的岗位上,李饶走在了最前面。连日来,李饶深入辖区物业小区、宾馆、超市、工地、物流园区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足迹遍及6个社区,10个堆场,18个城中村,42个物业小区,派发了7000多份宣传单张,向近万名群众进行宣传,引导辖区群众增强自主防控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自觉佩戴口罩,号召大家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这场“硬仗”中来。
警察伯伯转行“送外卖”
“小吴同学,请开门,你的午餐送到了”,民警邓水葵笑呵呵地敲门,隔着口罩都能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自从吴同学父母进入封闭隔离执勤后,一连几日的中午,家住在民警生活区的吴同学都会收到一份包装完好、热气腾腾的特殊“外卖”,而担任送餐员的则是深圳市司法局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深圳二所”)的民警邓水葵。
吴婉毓的父母都是深圳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员工,在这次防控疫情的斗争中,二人都义无反顾站出来,冲在了第一线。这样一来,独自在家的小吴同学前两天吃饭只能用方便面、速冻水饺之类的对付过去了。
这个消息被负责场所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的民警邓水葵知道后,主动打电话告诉毕丽惠,在她结束封闭管理区工作之前,吴同学的吃饭问题由后勤食堂负责解决。邓水葵说:“你们夫妻俩都在为场所疫情防控工作作贡献,孩子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来给小吴当‘外卖员’,保证让她吃到干净卫生的饭菜,你们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等疫情结束了,我再请你们一家人吃‘大餐’”。
编辑 周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