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设立在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的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实验室发布了一组大湾区金融科技企业疫情应对情况调研报告。发布问卷,采取微信定向邀请、匿名作答的方式,对分布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十家代表性强的金融科技企业发起调研,并由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副主任陈波和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谢毅明对调研进行分析解读。
报告发现,大湾区金融科技行业遭受疫情冲击范围广,且呈现一定程度的无差别特点,说明金融科技行业的业务对象、合作伙伴很可能也普遍处于负面效应之中。所幸的是大多数机构已经制定了疫情应对方案,其中招聘计划普遍收缩,表明行业发展放缓、短期停滞甚至收缩状态,预计对金融科技就业市场将产生严重冲击。不少客户拥有海外业务,疫情发展对此类机构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评估。值得称赞的是,半数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或者计划开展公益捐赠活动,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企业文化可能较为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也表明企业暂时应不存在现金流断裂等威胁到企业生存的严重的财务风险。
报告建议,密切关注疫情扩散情况提前准备应对预案,尤其是确保医疗和生活物资供应(包括物流渠道)。从短期来看,当前建议重点解决员工到岗问题,以及部分企业可能面临上下游违约风险,尤其是跨境业务违约导致的法律风险。从中长期来看,重点评判拥有跨境业务的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样本企业有跨境业务,其面临的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履行合同的法律风险,因违约导致的信用损失风险,因各国出入境政策变动导致的人员和实操风险,以及因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当地政府政治倾向甚至是族群冲突等社会矛盾引发的政治风险,都将成为左右企业当下业务执行和未来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在防范经营风险,努力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之外,需要因应当前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较为完善的社会经济与保障体系以及政策优势,重新建立在特定行业和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建议加强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互联网行业的数字化协同,形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驱动力。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