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战抗击疫情:心理卫生研究所开通免费24小时辅导热线

读特记者 李博
2020-02-08 16:07
摘要

叶博士分析说,人们之所以会恐慌,是因为对整个疫情的发展变化不确定,忍不住想查看有关疫情的各种信息。这是我们应对威胁自然产生的心身反应,属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

日前,家住布吉的刘小姐给深圳市全程心理卫生研究所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打去电话。刘女士在电话中急切地诉说: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每天宅在家里不敢出门,除了吃饭睡觉,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看着屏幕上一条又一条有关疫情的消息,她越看越恐慌,甚至有些信息自己明明知道是谣言,可还是停不下来,就是强迫自己把手机放下,不到两分钟,就无法自控地拿起来继续刷屏。她实在无法忍受自己了,才给心理热线打电话求助。

2月8日上午,深圳首家专业心理服务社会组织——深圳市全程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叶伟泽博士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求助电话,他们每天都能接到10多个,自1月26日(年初二)开通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25251885、25841199)以来,已在线为100多名市民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扰。

叶伟泽博士正在值班接听心理辅导热线。

叶博士分析说,人们之所以会恐慌,是因为对整个疫情的发展变化不确定,忍不住想查看有关疫情的各种信息。这是我们应对威胁自然产生的心身反应,属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本身有积极的一面,对外来威胁提高警惕,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危险。但如果我们对危险信息过于敏感,过分紧张,则会引发内心焦虑恐惧等情绪以及各种生理上的不适。针对刘女士这种情况,全程心理研究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及时对她进行了疏导。同时建议她选择几个权威可靠的媒体了解信息,增加确定感,避免过多过滥;还可以看一些有趣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等,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消耗掉体内引起过分警惕的能量,从而放松身体舒缓情绪。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还针对她个人的具体情况,帮助她规划制订了一个每日生活目标 ,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增加了她的存在感与价值感。一个星期后,刘女士又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她说自己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因为有了自己的事情做,甚至没时间看手机了。

据介绍,除了深圳市全程心理研究所的两部免费“抗疫”心理援助热线(25251885、25841199),其中25251885热线还是24小时开通。全程心理研究所承接运营的两个社会心理服务项目——坪山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的24小时防疫心理援助热线(85209333)和龙岗区布吉街道心理服务站防疫心理援助热线(22278885)也先后开通。这几部心理援助热线均安排了资深心理咨询师值班接听,为市民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等服务。截至目前,坪山和布吉两条社区热线已在线为200多名市民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扰。

叶博士说,危急时刻,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深圳市全程心理卫生研究所作为深圳首家专业心理服务社会组织,有责任有担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为更好地帮助到有心理困扰的市民,全程心理研究所及其承接的两个运营项目(坪山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龙岗区布吉街道心理服务站)于2月2日开始招募了一批心理援助志愿者。目前正在通过线上方式对志愿者进行为期七天的心理应激、情绪管理、应急事件和疫情健康知识等相关培训,计划下周正式启动防疫志愿服务工作。这些志愿者大多具备医护、心理或者社工专业背景,具有心理援助、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相关心理服务经验,而且很多人本身就在一线的服务岗位上工作,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服务市民。由于防疫情势依然严峻,伴随着节后“复工潮”和返深人流高峰的到来,很多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情绪问题和环境适应问题。同时,许多医护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者、政府工作人员等,因为长时间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压力大,负面信息多,极其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全程心理研究所接下来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上述受影响人群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

叶博士还评估,由于目前还处在疫情的发展期,心理援助服务热线主要侧重于心理应急干预。待疫情过后,预计有一定比例的人群会出现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全程心理研究所还将提前做好筹划,组织做好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刘欣怡

(作者:读特记者 李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