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一个标有UN2814的铝合金箱子穿过一道严锁大门被送到南山疾控中心实验室门外。箱子里装的是当日从南山各医疗机构汇集的待检验样本。门外,工作人员对箱子外表全面喷洒消毒。接着,箱子被送入实验室内,检测人员紧张的工作开始了:个人防护、样品处理、荧光PCR实验、消毒、结果报送,五六个小时后,样品新型冠状病毒检验结果出来。本报记者在做好3级个体防护后,进入实验室,记录下紧张的检验场景。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个体防护,必须穿戴连体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双层乳胶手套,鞋套。
阮嘉雯医师仔细戴好护目镜。
确认的阳性样本经过严格的三层包装,用专用的UN2814转运箱进行转运,在转运前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
袁梦主任技师和马佳智医师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取出南山区各医院送来的样本。
记者获悉,目前,南山区是深圳市各区样本检验压力较为突出的区。每天,区疾控中心要完成4批样品的检测,最晚一批在凌晨3点送达。检测一批样本要五六个小时。中心检验科19名检验员全员分为三组,24小时轮流战斗。他们中有“60后”老将,“70后”、“80后”青年干将,更多的是“90后”年轻面孔。
样品前处理56℃灭活。
登记样本信息。
灭活好的样本,按编号放整齐,震荡混匀,准备提取核酸。
加入样本的核酸模板。
截至2月6日24时,南山区是深圳各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人数最多的区。每天都有大量各个医院送来的样本待检验。
袁梦主任技师和马佳智医师在密闭的环境里要连续工作8小时。
实验室外的鞠长燕副主任技师密切关注实验室内的工作情况。
“一出来就想上厕所”,这是检验员鞠长燕每次出实验室的第一感受。随后,她才注意到,原来自己全身湿透,太阳穴咚咚跳,鼻梁骨也感到生疼。“数百份样本在那里,我要赶紧出报告”,鞠长燕说在实验室内氛围紧张,不会注意到防护严备造成的不适感。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所有物资消毒后通过传递窗进行传送。
凌晨3点的检测,是最疲惫的。科室副主任陈辉今年51岁,每次轮到他值班,凌晨3点实验室都会出现他的身影。疫情来,始终冲在前线的这名老将,从不叫苦叫累。事实上,这些天大家常常熬夜,偶尔会感到胸闷,中心还为大家配备了速效救心丸。
第二天早上10点多,好不容易结束24小时工作,但袁梦并不想回家休息。“内心会有纠结吧”,和袁梦一样,科室不少“70后”、“80后”检验员家里都有孩子,他们害怕增加孩子们的风险。今年寒假,孩子们出去旅游的计划泡汤,都是爷爷奶奶在家陪着。“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每天上午,鞠长燕都会接到8岁女儿两三个催促电话。
去年8月,“90后”马艳萍和男友领了结婚证。父母在家准备了大半年,计划正月初七给小两口办婚礼。得知疫情情况,正月初二一大早,马艳萍就和老公从江西老家赶往深圳。“取消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吧”,她说,“疫情一结束,就回家办婚礼”。“要用自己所学,为这次抗疫贡献一点力量”,马艳萍说。科室有10个“90后”,最小的杨东芳是1996年生的,他们有的春节没回家,已经回家的也都第一时间主动赶回来。他们觉得有一种使命感。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工作期间,通过对讲机与外界沟通。
马佳智医师将刚刚确认的阳性样本上送深圳市CDC(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这些天,大家每天和生物样品打交道,而这些样品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传染源。“确实会担心被感染,但这是我们职责所在,只有向前”,与记者交谈中,不少检验员这样形容当前的工作。“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这是他们现在最大的期盼。
袁梦主任技师和马佳智医师工作之余向患者送上美好祝愿。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