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2016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暨北京大学金融校友联合会年会”深圳召开,论坛主题为“融入世界的中国金融”。千余名来自海内外学界、政界、金融实务界嘉宾齐聚深圳,共议全球和中国金融业的机遇和挑战。
本次论坛包括上午的主论坛和下午的分论坛。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副主任马库斯·罗德劳尔,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史美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上午的主论坛发表了主旨演讲。
主题:《国际金融体系:融合和底线》
托马斯·萨金特教授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托马斯·萨金特教授从理论出发,回顾了美国的历史经验与全球国际货币的演变过程,剖析了当今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从历史看,英镑之所以能实现“国际化”,不仅仅是英国政府的决策,而是整个商业界一起决定的。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国际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局势变化的结果。仅就金融方面而言,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界限”在哪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他强调,时至今日,如何平衡“自由化”与“风险管制”之间的关系,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
主题:《香港在“一带一路”和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过程中的角色》
史美伦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
“一带一路”是中央政府推动的跨时代发展的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所需要的资金不仅依靠亚投行以及其他跨国发展银行来提供,私人企业和民间机构的参与也是十分必要的。香港在这方面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认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充裕的人才供应,以及与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可以为“一带一路”有关企业和发展项目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凸现其作为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纽带作用。
主题:《中国经济展望:发展与前景》
马库斯·罗德劳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副主任
马库斯·罗德劳尔先生引用其在今年8月份完成的对中国经济金融状况的评估数据指出,改革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虽然中国政府的一些改革政策的出台,为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和进展。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对快速的信贷增速的控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还缺少进一步的举措。他建议,中国有非常充足的“缓冲地带”,应该对这些“缓冲地带”进行很好的利用。
主题:《中国汇率、汇改革和资本流动》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前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央行的汇率政策从“8.11汇改”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总的方向还是让人民币的汇率尽可能接近均衡汇率,但是要慢慢来,防止人民币贬值过快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他认为,“8.11汇改”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可惜对“汇改”之后外汇市场遭受的冲击思想准备不足,因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新的汇率制度是难以持续的,存在很多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果不让汇率有足够的浮动空间,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受到极大的妨碍。因此,应该尽快加速汇率制度改革,让中国的汇率制度能够与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一样,实现自由浮动。
主题:《汇率机制与国际收支》
樊纲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中国不要再实行固定汇率了,也不要再盯住美元了,甚至也不要再盯住“一篮子”货币了。中国既然已经走出这一步,就要继续往前走,不要再幻想着固定汇率制度再回来了。中国的企业和个人也要尝试在汇率更加浮动的情况下思考自己的投资、生意和资源配置。他同时认为,中国当前所谓的“资本外流”既有投机的因素,也有周期性的因素。因此,人们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但是,从政策的角度看,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希望这种变化是突如其来的。因此,在现阶段,政府进行适当的管理,不要轻易放开一些宏观谨慎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经济全球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做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下午的四场分论坛分别由北京大学金融校友联合会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成都的5家会员组织承办,主题分别是“资本寒冬下的投资与创业”、“财富管理:中国和世界”、“创新的金融合力”和“新形势·新投资”。
见习编辑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