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学霸!马化腾和清华学子分享创业经

腾讯 记者 邹媛
2016-10-28 23:30
摘要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我不算学霸,可能考不上清华”;“微信其实是一个邮件”……马化腾说,“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一直往前冲”,你呢?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受邀参加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与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展开对话。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受邀参加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与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展开对话。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我不算学霸,可能考不上清华”;“微信其实是一个邮件”……马化腾说,“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一直往前冲”,你呢?

近日,出现在清华学子们眼前的马化腾,与平时留给外界的印象一致,深色西装、白色衬衫和黑色皮鞋,语调平缓,声音温和,清瘦腼腆,少有大幅度的手势。但又和过去有些不一样,这个低调谨慎自称“书呆子”的人,意外地分享了很多成长与创业中的经历,谁能相信创造出腾讯的“大神”,居然爱天文、爱科幻,他还自称当年如果报考清华计算机系,很可能考不上。

天文、科幻爱好者,从非学霸到跨界创业者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帮助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主持人: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你们公司的产品,这一点苹果、IBM都做不到,可见你的影响力非常大。我想先从你的成长经历和发展说起。你是1989年入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大学的经历对你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马化腾:我在中学就接触到计算机,一下就成为我的兴趣爱好,越学越觉得里面差别很大,后来在大学就发生越来越多的兴趣。

主持人:你们在大学时继续学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课程吗?

马化腾:当时没有,业余我自己看,包括找美国的资料,所有有关的问题我都看了。

主持人:你是从国外买这些天文方面的书籍?到现在还对天文有兴趣吗?

马化腾:对,一直都有兴趣。也可能是受我的影响,我们早期的创始人中还有很多对天文有兴趣的,有的人自己投资建了个人的天文台。

主持人:天文这方面的兴趣或者知识对你的工作或者思考创新创业有影响吗?

马化腾:没有直接影响。但你喜欢天文,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对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我觉得还是挺有帮助的。

主持人:你对科幻小说也有兴趣?

马化腾:很有兴趣。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想象力很丰富。实际上小说里写出了现在的科技发展,包括未来研发的一些方向,有前瞻性,可以展望。

主持人:科幻小说提供想象力,并且有一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想象。计算机课程在学校学了什么,对以后很有帮助呢?这个领域发展非常快。

马化腾:计算机应该在清华是非常难考的,我相信当时我要考的话很可能进不来。在大学里的学习还是打基础,对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更多要靠课外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当时计算机机房里有电脑病毒,是什么病毒,它的机制是怎样的,我们有兴趣去研究,对病毒样本进行解剖,然后了解它们。

这些都不是课堂里要求你学习的。另外学校老师会找一些项目来做,有的可能是和外面的企业合作,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把这些项目从头跟到尾做完,会全方位地锻炼能力,对以后的价值是无限的,它超越了你在课本上学的东西。

主持人:你是学霸吗?

马化腾:我不算学霸。

主持人:你在班里大概排到什么位置?

马化腾:10名左右。

主持人:一共不止10个人吧?

马化腾:30多个人。

主持人:注意了,30多个人排10名左右,将来能做出大事情。当时你念书时对自己后来的职业有什么规划?正好是1989年到1993年这个时间段。

马化腾: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很早我们就看到别人创业,这里创业氛围比较浓,比其他城市更早。

那时候我的师兄们会做一些软件让我们看,我很有兴趣。我会观察这个项目的收入怎样,需求怎样,怎么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觉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创业。现实还是比较残忍的,那时北京有中关村,深圳有华强北,中关村的货很多是华强北运过去的。华强北都是从香港、从海外进口这些材料、电脑产品。我们很早就说要做一个电脑公司,那时候的电脑公司就是帮人家组装,把零件装成电脑再销售,就这么简单。

后来我发现,在华强北干这个活的人,都是那些不是很熟悉这个行业的、可能只有初中文化、小学文化的人,但是市场经验很丰富。我们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可能还做不了。后来我说,既然竞争不过,我们还是到企业去锻炼一下,再想创业的事情。

机缘巧合,在一个卖电脑书的书店里,我碰到一个同学,他在润迅工作。润迅是当时最大的民营电信企业,做寻呼台的,就是BP机。因为我会写C语言,当时正好有个项目要用,我给他展示了,他说就是你了。离毕业还有三个多月,我就进去实习了,一干就是5、6年。

我就这样进了寻呼机行业,大家知道QQ最早做的是网络寻呼机。也是机缘巧合,因为我很早就开始做计算机和通信,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和网络,我刚好在中间,这在以后我们的创业中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给创业者忠告:专注一个小痛点,跨界非常重要

主持人:腾讯的很多产品都是针对年轻人,你已经是非常年轻的70后了,但你的很多产品是给80后、90后,现在是00后用,通过什么方式理解这些年轻人,让他喜欢你的产品?我知道你有团队在设计,但最后还是需要你来决定方向,你怎么能跟上这些年轻人的想法?

马化腾:当初创业时我们还年轻,那时候把握用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岁数大了,有些产品我们用过觉得好像没意思,但后来在国外很火,美国的青少年特别喜欢。我们错过很多机会,包括现在国内一些新兴的多媒体,或者一些社区的创业,都有错过。岁数大了确实错失很多年轻人的触觉。

现在我的办法是,如果你自己不能解决的,你应该让了解的人去做。你可以多和年轻的用户接触,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你也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去投这样一个企业。第三,让更年轻的一些员工能够更快速地走上来。

主持人:你们有什么制度化的安排,给特别年轻的人发展机会?

马化腾: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更努力的年轻人,或者勇于创新的一些人才能够出现。我们在内部也是鼓励内部竞争,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就大胆地去试。

主持人:这几年,国内创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是一个高潮,我记得上一次创业高潮大概是本世纪初,2000年左右。你是那一次创业潮里的幸运儿,也是现在年轻人的偶像,你怎么评价这两个创业时代,对现在的创业者有什么忠告?

马化腾:我觉得现在创业的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太多了,要资金有资金,要环境有环境,人才又多。现在这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云平台上打造生态平台,创业门槛其实在降低,这是非常好的事。当然门槛低了,创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比我们当年还激烈,有利有弊。总体来说,还是比我们当年的环境要好。

主持人:在这种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到底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创业者能够脱颖而出?

马化腾:第一,要专注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我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一些信件说,我可以帮你实现什么。在我看来他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议是:你想小一点,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说,能不能用手机解决停车的问题,找停车位的问题;或者其它一些小问题,比如考勤、学校的作业安排等等。总有一些小的痛点让你觉得平时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跟进在里边。

这种创业其实不需要太多人,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解决,当你这个想法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验证,再逐渐扩大,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要留意跨界。跨界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互联网+,更多谈的是各行各业的创业企业如何和互联网结合跨界。在两个领域之间——比如IT和医疗等等这些跨界的东西是不是有机会,因为那是一片蓝海,其他的都是红海,细分下去也都是红海一片。最初的时候往往就是可能懂这个的人不懂那个,懂那个的人又不懂这个。如果你两个都懂一些,就有很大的优势了。

未来的创新包括以后很多传统创业的转型,往往是跨界,而且这个产业它是会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里面你能抓到机会的话,是一个创业的好方向。

主持人:任何创业中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挫折,我特别想知道,你在创业中曾经碰到最大的困难和难题,或者失败的经历是什么?后来是怎么应对的?

马化腾:腾讯从小做到大应该有3次特别困难的时候。一个是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最早想卖给运营商,我们想像卖电子邮箱系统一样卖很多套,当时那些大的ISP、ICP愿意买。但后来发现即时通信这东西它天然只有一套,这可怎么卖?而且我们当时投标还输了。这是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产品不一样的地方,传统的电信产品一中标做完就走,而互联网产品需要你不断创新不断维护,不能做完就走,没有人维护它就死了。

类似的困难很多互联网企业都遇到,我相信百度也是。搜索本来想给门户提供的,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入口。当年我们的QQ是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上了。但用户疯涨,我们没钱买服务器,那时候很艰难,压力很大,做不下去就要卖掉。

当时一些早期的朋友帮我们找来了投资者,一个是IDG,一个是香港盈科数码,各给了110万美金。后来他们又把股份卖给了南非MIH。

投资人进来后,我们也没有真正找到商业模式。当年投资者担心没有商业模式,不知道怎么挣钱,唯一的想法是养肥了卖掉。IDG曾经拉我们去见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感兴趣,但都没看上我们。

其实,文人相轻,IT男之间也相轻。当时有新浪技术人员觉得这个软件他们一个月就可以做出来,不用收购。这些困难后来逼着我们很早就要想有造血能力,所以第一时间跟运营商做了第一个产品——移动QQ,短信和电脑的QQ消息互动,5块钱一月。包月费是我们收入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死定了。我们创始人也在讨论,这些讨论还是有作用的,我们比国外的产品做得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当时中国有几张不同的网,有163,有169,还有南方有一个。我们针对中国特殊的网络做了大量优化,我们会建一个点,撒三张网,就是电信、联通和教育网,让它们互联,我们把它集中起来,这样的话用户使用起来速度最好,传送文件最快。当时建立的口碑就是我们的传输速度很快,这是一个很大的刚需。

我们有聊天室,当年聊天室对产品的冷启动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大家都在聊天室里讨论,就交上朋友了。第二是我们的头像,个性化也是我们比较早的创新。用一个一个创新解决一个一个痛点,你才可能赢。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