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多个教授团队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
读特记者 何亚南 通讯员 马明霞 文/图
2020-02-05 19:54

2月5日,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悉,自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多位教授接到科研处通知后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电镜结构:冠状病毒和宿主受体结合(Nature,2016)

据悉,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叶德全教授团队包括学院杜洋教授、柳正博士、来自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企业单位等合作者。团队成员将利用在各自科研领域的特长和资源平台优势,围绕抗体药物的研发及最终产业化开展合作。团队成员包括杜洋教授等具备扎实的基础科研能力,已经形成抗原制备、抗体筛选、抗体鉴定、动物实验、药代动力、临床评估和抗体生产等从基础到产业化的研发能力。目前团队已充分计划好筛选研发针对2019-nCoV中和病毒抗体基础研发、临床试验、产业制备的策略和技术路线,下一步将争取尽快启动项目,开展相关的抗体药物研发,协同攻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冠状病毒的杀手-中和抗体生物药(Nature,2016)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王攀教授牵头,会同学校校长讲座教授、协理副校长朱宝亭教授以及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合作者等,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甾体类药物开发。王攀教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对甾体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有相当的工作积累和经验。研究项目将针对2019-nCoV的感染及复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设计和筛选甾体类小分子抑制剂,包括天然产物和中草药中的活性甾体类小分子,并确定其抑制效果,为开发用于临床治疗2019-nCoV感染的药物提供高度优化的先导化合物。

冠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Zumla et al., 2016)

胡红丽教授团队将利用学校已经建成的冷冻电子显微镜中心,运用冷冻三维重构技术,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及与其受体ACE2复合物的结构。胡红丽教授回国前在密西根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能够熟练运用冷冻电镜解析复杂蛋白结构。此项目有助于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并针对关键的结构位点进行分子对接和药物筛选,发现抑制病毒结构的潜在药物,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教授

“我多年来的研究项目之一,就是如何防治肺部感染后产生的一系列损伤。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可以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继发性细菌感染,严重情况下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教授早年学医,毕业后不久去海外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又工作了二十多年,2010年回国。他表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爆发以来,许多病人就是因为这些肺部并发症而不治。因此针对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治疗有助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叶教授建议将这方面的研究列入本次抗病毒应急项目之中。

“我们的一些研究已经在动物模型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自己发现的一些化合物也已经申报并获得发明专利。我们将加快研发速度,早日完成从动物模型到人体实验的进程,尽快研发出能够有效遏制肺部炎症及损伤的新药”,叶教授对加快研究进度充满期待与信心。他认为这次面临病毒感染的挑战,有助于使大学生认识到人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年轻人发奋有为、不断努力。

据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2018年11月成立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2019年1月宣布与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共建医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现有全职教师二十名,并由诺奖得主领衔建立了三所研究院。学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立的科研设施及团队,将正面应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严峻考验。各科研团队将从科研入手,试图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初步建成的各种实验设施,将马上在这些研究项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何亚南 通讯员 马明霞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