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深圳定点收治医院市三院|一千多名“逆行者”已“火线”坚守20天

读特记者 余海蓉 戴晓蓉/文 李忠/图 通讯员 深三院
2020-01-31 07:15
摘要

自从疫情出现以来,作为深圳疫情患者的集中收治医院,这里是深圳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主战场之一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从疫情出现以来,作为深圳疫情患者的集中收治医院,这里是深圳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主战场之一。

从1月11日接诊全省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这里一千多名医护人员在“火线”上已经坚守了整整20天,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春节。

30日,记者走进这家医院,面对面地采访了这些冲锋在“战疫”最前线的“战士”们。

疫情如军令,他们“逆风”而行

每年冬春季,也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连续几年春节与“禽流感”搏斗,感染二科主任袁静都没办法和家人过个团圆年。答应女儿考上大学就去旅游,这个承诺一拖就是两年。

1月14日,她终于和家人踏上了前往日本旅游的路程。可是第二天,当知道疫情发生,她写下旅游团“脱团”保证书,买了机票马上回国。第一次出国游就这么“泡汤”了!“我要赶快回到岗位上,那里有很多工作等着我。”袁静说。回到家放下行李,袁静就马上奔赴医院,在接下来的十几天中,便再也没有下过火线,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父母专程从四川老家来看她,至今没见上面。

往年的大年三十,医院护理部都会给全院护理人员发新春祝福的微信,但今年,却是一封“战书”,号召党员带头,招募一百名一线冲锋队员。“招募100人,不到1个小时就报满了,还有人源源不断地要报名。”护理部副主任温敏动情地说,作为女性居多的护理团队,很多人内心会恐惧,但大家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毅和勇敢。“能与这些热血同事并肩作战,感到非常自豪!”

“我们的副院长何清原本要带90多岁的父亲去旅游,当他了解到疫情的严重性,主动选择留了下来。虽然这次旅游计划了许久,虽然知道对于90多岁的父亲而言,这次取消也许是永远的遗憾……但是在社会责任面前,他依然做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定。”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哽咽地说,“有的医生正在和家人旅行的途中,有的正准备探望海外求学的孩子,看到疫情,都二话不说回来和我们一起战斗!”

这个春节,市三医院全员返岗坚守火线,没有一个人退缩。

哪里最危险,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

危险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重症病人救治最危险有三个环节:取样、支气管镜、气管切开。

1月29日,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危病人急需气管切开!要知道,危重病人的病毒载量最高、在气管切开时传染性最强,在非典期间,就曾经有不少耳鼻喉科医生在气管切开时感染。这时候,医院的党员医生第一个站出来,在做好充分保护下,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迪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两个助手干净利落地给病人进行了手术。

今年42岁的叶涛生,是该院气管镜室的主任。气管镜的很多操作也存在直接接触“最大病毒量”的风险,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经历过SARS、禽流感等疫情的“老将”,危险的时候,叶涛生总是带头先上。

“我的一个工作就是用气管镜去取标本,比如深圳市的第一例和第二例,他们在咽试纸上,并没有获得阳性的结果,我们是通过气管镜,到下呼吸道去,取到下呼吸道的肺泡灌洗液才确诊。另外一部分工作,就是救治急危重症,部分重症病人插管之后,因为气道感染比较严重,有分泌物和肉芽,引起阻塞,我们要定期将阻塞物清理干净,帮助他们保持气道通畅。”叶涛生表示,虽然进行气管镜操作,有一定感染的风险,但只要病人有需要,有风险也要上!“这个操作虽然是单人操作,但同事们都会在旁给予支持帮助,如病人呛咳时,会马上帮我挡掉一部分气体,当我转身的时候,会帮移开器械,大家都在并肩作战。”

疫情发生后,医院党员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组成了一支又一支的冲锋队:第一冲锋队,聚集感染和ICU专家、护理人员,负责确诊的危重和重症病人;第二冲锋队负责全市各家转来的疑似患者;第三冲锋队负责发热门诊、急诊……;第四冲锋队负责标本取样、检验确定……

“大综合的专家纷纷以各种形式请战,要求去第一线。什么是不怕死?什么是勇往直前?来看看我们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你就会有深刻的体会的,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和故事,不得不让你热泪盈眶…”刘磊说。

防护最高级,不让一个医务人员倒下          

这个战斗的春节,一线医护人员连轴转,非常辛苦。

年夜饭后,温敏用力地抱了抱女儿,此时的她已经下定决心:“过完年三十,春节就不回家了!”年初一一大早,还没来得及跟熟睡中的家人道别,她就奔赴防疫第一线。“一是工作实在忙,走不开,二是自我隔离,也怕回去传染家人,就在医院常驻了。”这个春节,医院有不少护士像温敏一样,一直坚守医院没有回家。

温敏介绍:“我们第一时间调配了护理的精兵强将到一线。根据感染病区的特殊情况,调整了护士的排班时长,因为在隔离病房,护士需要穿戴很厚的防护设备,不能像正常状态一样工作。平时,我们护士是8小时一个工作排班,但穿上防护服的话,最多只能坚持4个小时,每次换班出来,护士们都大汗淋漓,皮肤全部都起皱,头发全部湿透。为了让护士能更好地投入战斗中,将他们调整为4小时工作制,即工作4小时之后,强制休息4个小时,然后再接后面的班。”

非典时期,市第三人民医院创造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奇迹。在这次“战疫”中,医院也加大医务人员的防护,确保不让一个医务人员倒下。“我们已经将医护人员防护升级,启动了最高防护,全流程监控,院感专家全流程指导,全流程录像,可追溯,确保医务人员安全。”刘磊说。

后方强力支援,这不是一个医院在战斗

30日,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深圳市卫光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签约。非常时期,深圳市卫光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将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危重病人提供白蛋白等药品支持。

刘磊表示,在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医院物资有保障,请市民放心。

他告诉记者,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部署,医院提前布局,做好了物资、人员、技术、药品储备,以及研究准备。“随着疫情的发展,物资消耗的增加,市政府给了我们最有力的支持,战略物资保障源源不断供应。市卫健委第一时间将20台呼吸机配置到医院。”

“我们现在的技术力量,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将全市最强的ICU医生调集到我们医院。省委省政府对我们也很支持。钟南山院士每天都电话会诊。从昨天开始,省卫健委充分利用广东省网络建设优势,由钟南山院士牵头,汇集全省的呼吸和感染的专家,每天对各家定点医院重危病人进行省内远程专家大会诊,使重危病人诊疗技术均质化,达到同一高水平、全方位救治重危病人。这种方式一定会降低死亡率,大大提高生存率!”刘磊说。

2003年,市三医院也创下了患者“零死亡”的奇迹。连日来,确诊病例也在陆续治愈出院。当年参加过非典救治的“老兵”袁静对这一次的“战疫”十分淡定:“和17年前相比,如今整个医疗防控系统、疾控系统都有很大进步,诊断、临床、应对、重症患者的抢救、科研都在同步进行和进步,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所以,面对这场疫情,我不太慌张。比起17年前,这一次,我更有信心!”

编辑 刘思敏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戴晓蓉/文 李忠/图 通讯员 深三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