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免费来深参观、游玩,参加高大上的“双创周”、“双选会”?来做深圳就业大使吧!
参观大疆等深圳本土企业感受深圳创新氛围,在蛇口港、莲花山等地标了解深圳历史,参加“双选会”、“双创周”等大型活动感知深圳热潮,19号晚,为期六天的“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深圳行”活动顺利结营。大学生们通过视频、音乐、舞蹈等形式分享了深圳行成果。同时,也被授予“深圳就业大使”的称号,返回各自高校后,将担负起宣传深圳人才和就业政策的责任。
学员们参观大运火炬塔
据了解,该活动由深圳共青团、市人社局、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协办。活动自9月启动学员招募宣传起,便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深圳热”。活动主办方打通线上线下近20种宣传渠道,覆盖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两百多所高校十几万大学生。在9月14日至9月24日报名期间,共有1162名高校学生递交了报名表。经过网络票选、电话面试等环节,最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52名学生脱颖而出,入选本届深圳行活动。
学员们参观世界之窗
国庆节过后,学员们相聚深圳,为期六天五夜的行程尽显深圳特色,城市观光体验、双创周主题拍摄、双选会采访报道、名企参访、青年人才发展论坛对话等精彩活动轮番上场,令学员充分感受深圳城市生态与就业、创业环境,迅速成为“深圳通”。
深圳行对于学员们来说,不仅是“观光之旅”,更是“体验之旅”“创作之旅”。在行程中,学员们深度体验深圳职场环境,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行程见闻,并围绕“人才引进”“城市发展”等主题进行创作,全程共创作作品逾百份。
结营现场为每一位学员颁发“深圳就业大使”证书,返校后,他们将传承共青团的光荣传统“聚是一团火,散作漫天星”,在各自所在高校,依靠“大学生就业服务联盟”,通过校园媒体,启动校园端的传播,服务大学生就业,助力深圳人才引进。
据悉,近年来,深圳共青团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组织开展深圳青年群体状况系列调研,系统梳理高校大学生、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职业青年、创业青年、青年企业家及青年科技人才等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和需求,构建青年人才服务工作体系。
针对大学生,建立了高校大学生深圳行、展翅计划、青年驿站等以就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
针对职业青年,建立“青春家园”、“圆梦计划”等项目为主题的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针对创业青年,建立了“鲲鹏汇”、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等平台为重点的服务体系。
针对青年企业家,建立以青年企业家联合会、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等载体为重点的服务体系。
未来,深圳共青团将继续拓展人才服务政策,一方面携手深圳大型企业走进全国高校,宣讲深圳人才政策,另一方面,将根据团中央和深圳的要求,加强与全国各大高校共青团的联系,推介宣传深圳。
【建言深圳】
北京大学曾家欣:
在六天五夜的行程里,我们进行了城市观光体验、人文主题拍摄、双选会采访报道、名企参访、参加“青年人才引进与城市发展论坛”等活动,全方位了解了深圳,感受深圳人文风情与就业、创业环境。很喜欢这座城市,但是房价过高,希望政府还是更大力度地解决住房问题。
复旦大学周奕辰:
深圳的人才政策很丰富,工作效率也很高,挺适合年轻人来逐梦。深圳行的活动可以让面临毕业的人提前了解感兴趣的行业状况,提前有个心理认知,这对吸引人才还是很有利的。但是毕竟离开生活学习了四年的城市不容易,建议深圳加强高校建设,以优质的高等教育提高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加强精英队伍建设的意识。
天津外国语大学孙娈奕:
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人才公寓,解决外来人才的住房问题。建议与国内外各知名高校加强联系,争取在深圳本土建立分校留住毕业生人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韩非吾:
深圳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创新、包容、机遇。希望政府加大对深圳的宣传,多去北方高校交流,让外地学生深入了解深圳。也希望深圳给本科生更多机会,让外来就业的大学生可以留深发展。
暨南大学刘筱亚:
希望深圳品牌走出去,把深圳的传统、理念传播出去,让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更好地了解深圳。
【学员心声】
郑州大学郑杨:
毕业后有意来深工作
“我很幸运,参加了两次高校大学生深圳行活动,收获很多。我计划把这两次的感悟拍成视频,而且毕业后我也有意来这里工作。”郑杨是郑州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三学生,第二次参加深圳行活动,他很兴奋。
经过初选、网络票选、晋级赛和终选等环节,郑杨从1162名高校学生中脱颖而出,第二次入选本届深圳行活动。
“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尤其是晋级赛中要求在微信微博上组织大学生们讨论有关深圳的话题,间接宣传深圳,还是很有挑战的。”郑杨说,尽管这样,只要可以来深圳参加活动,都是值得的。“去年参加时,就很喜欢深圳,暑假留在这里实习,今年再次参加,就是想对深圳有更多了解。”
虽然是第二次参加活动,但是对郑杨来说,一切都很新鲜。“我们以记者的视角,参观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也参加‘双选会’和双创周,对这里的就业政策、企业招聘标准,以及这里打拼的人,一边记录一边报道,对我自己的未来规划都有很多积极影响。“
深圳,以前是个遥远的名词,而今却因为深圳行的活动,在郑杨心里打下了烙印。“我喜欢这个城市,适合年轻人追梦,入户门槛也不高,希望毕业后可以来这里工作。”
见习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