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为何没有“丢手绢”?
评论员 邓辉林
2016-03-09 06:13

p80_b

白岩松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上展示他用的手绢

白岩松不仅名字“很绿色”,生活中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环保派。3月7日下午,他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环保主题的记者会时,掏出了一块手绢和一张公交卡。他说自己长期使用手绢,举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跑步时用;而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少开车坐地铁,政协会议开幕那天他就是坐地铁来回。此外,他还有一个用了十几年的绿色布口袋没展示,他认为这东西方便又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白岩松的环保“三件套”,其实常人都容易学。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时代里,一些节约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却可能遭到一些人的轻视。而用手绢擦汗、买东西自带布袋、乘坐地铁,尤其是前两者,却明显是由环保理念驱动、与消费能力无关的生活选择。既不用担心被小瞧,又能增进环保,何乐而不为?

但究竟有多少人这么干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购物带布袋或其他环保袋的顾客毕竟只是少数人,而手绢几乎已经成为古董,“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的风气也并不浓厚。

可以说,传统生活中一些本来值得发扬的环保生活方式,却被人们抛弃了。就像朗读、手写笔记这些我们上小学就已学会、沿用下来可以一直受益的技能,却被很多人弃用了一样。

问题在于,包括权力部门也不能强迫任何个人选择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常说要让环保法长出牙齿,但人们生活、消费方式中很多不节约、不绿色的问题,是环保法管不着也管不好的。对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丢手绢”不过是个人可以决定玩不玩的一场游戏。

当然,我们可以劝导人们向白岩松学习,在生活中做“环保达人”。虽说白岩松还有一重身份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这使得他的环保生活方式更像是忠于社团职责的分内之事。但细究之下,环保社团也无权强制其成员按环保的方式生活,白岩松生活的“绿色风”,归根结底是由他本人自觉自愿地刮起来的。这种环保的自觉性,的确值得人们学习。

如果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环保名人,那么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就能进一大步。在法律不及之处,白岩松们大可发挥作用。名人带来的强大示范效应,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环保生活方式的可取、可贵,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环保。

如何让更多名人愿意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在全社会形成环保生活方式的关键。手绢难买、许多营业场所不提供环保袋,这些都提醒相关部门做好保障,让环保的生活方式易于实现。此外,还应对名人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进行精神激励,比如为他们的环保选择进行积分,积分达到相应分数时授予荣誉称号,这样不仅能增强环保名人自身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让环保名人的行为更具说服力,产生更强的带动作用。

编辑 莫 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