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描绘深圳规划蓝图 全方位支撑产业民生发展

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刘静静
2020-01-21 11:20
摘要

谋在前列,干在实处

谋在前列,干在实处。1月20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2020工作会议,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任务。回顾机构改革重组一年来的奋进之路,成果丰硕: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出色完成了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等各项硬任务,高水平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全面提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在保障产业空间、补齐民生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得到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得重磅表彰或专题会议中示范发言。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面对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人信心百倍,将继续为深圳抢抓“双区驱动”机遇建设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提供重要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自然资源支撑。

前瞻谋划,高质量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双区”建设,规划先行。一年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标先进,坚持谋全局、谋长远、谋根本,打破常规惯例,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拿出了一系列认可叫好的规划成果。

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面对国土空间规划“无人区”,深圳在规划理念、框架内容、指标体系、编制方式等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初步成果,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描绘了空间蓝图,也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了经验借鉴。初步成果得到了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作为唯一的市级代表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座谈会上发言。

高站位打造城市重点片区。深圳将重点片区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落实新发展理念,站位大湾区布局,突破项目思维,坚持系统识别,实现精准定位,探索形成了一套重点片区规划引领的思路方法,打造了一批“品牌之作”。编制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落户深圳奠定坚实基础;编制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描绘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策源地的蓝图;编制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空间规划,开启深港协同发展新篇章;同时,编制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密集推进福田、盐田、龙华整体城市设计和前海、香蜜湖、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坪山高新区、燕子湖、光明中心区、西丽综合枢纽、大运新城、大鹏西涌等片区规划设计,重点区域发展提质提速,城市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

高起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是深圳发展新的战略空间。深圳想得早、谋得准、落得实,全力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谋划“十二个一”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成功举办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雪龙2”号在深圳首航,出台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在全国较早完成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好流动渔民服务工作,举办“深蓝讲坛”、文创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活动,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超2600亿元,同比增长约9%,海洋事业的“四梁八柱”全面建立,再造一个“蓝色深圳”在全市甚至全国形成共识。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海博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举办海博会的重要意义,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

真抓实干,全方位支撑保障城市发展

工作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一年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断深化局区合作,创新“案例+政策+工具箱”工作模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智慧,全面完成各项硬指标、硬任务。

十大行动圆满完成。重磅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向世界展示了深圳挖掘空间服务发展的决心和能力;完成土地整备23平方公里,其中较大面积产业用地达15.7平方公里,占比超七成;城市更新供应土地约260公顷,综合整治旧工业区130万平方米;拆除消化各类违建2881万平方米,提前两个月完成任务;出台已批未建土地处置方案,完成处置558公顷;清退建设用地730公顷;供应新增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实现地价收入1117亿元,有力保障了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大疆灵眸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稳步推进。联合完成“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项目,实现了海拔高度的快速精准测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严谨细致、稳妥高效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坚决把实事求是作为第一要求,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和精准分类,工作进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高质量完成深圳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编制城市三维地质调查方案,稳步推进地形图动态修补测、三维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地籍调查、自然保护地资源调查、渔业调查等工作,自然资源本底进一步明晰。

城市安全基础得到加强。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城市安全工作形势,全局上下同心同力,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用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做好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年发布预警29次,完成治理工程111个,连续十一年零伤亡;开展排水管网类地面坍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完成1300公里道路地质雷达综合检测,最大限度消除隐患;编制海洋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开展“靖海”“碧海”“归巢”和反偷渡反走私等专项执法行动,查处海监案件7宗、渔政案件84宗,海洋安全水平持续提升;编制森林防火规划,全年累计出动八万余人次开展巡查,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城市“防火墙”进一步筑牢。

精耕细作,系统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治理城市要下“绣花功夫”。一年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负责的态度、专业的水准、过硬的能力,对城市精雕细琢,让城市更具品质、更有温度、更富内涵,努力打造精品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谋划打造横贯东西、连山通海的“一脊十八廊”生态体系,让绿水青山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深化森林城市建设,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推动大鹏半岛和田头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持续推进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执法力度,努力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系统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废弃矿山、生态廊道、海岸带等重点修复工程,编制全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以最严标准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水生动物防疫检疫能力全国领先,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民生幸福短板加速补齐。制订住房用地供应政策,开展大规模建房行动,完成34宗公共住房选址,全年供应居住用地153公顷,挖掘潜力、穷尽渠道保障170万套住房落地建设;举全局之力推进34所近期可实施的高中用地选址,编制高等院校、医疗设施等专项规划,全年供应民生用地947公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积极推进深汕、深惠、深大等铁路和多条市域轨道规划建设,规划“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系统,编制口岸功能优化规划以及蓝线、燃气、通信、环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专项规划,城市互联互通和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特色文化风貌日益凸显。高水准推进深圳歌剧院、海洋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市规划展览馆布展,高水平打造一批精品建筑;成功举办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开展深圳地名志等编撰工作,挖掘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制定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开展第一批历史风貌区和第二批历史建筑认定工作,出台城中村综合整治规划,推进南头古城等7个城中村有机更新试点,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老建筑、老街道,让城市留得住历史,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敢破敢立,深层次释放改革创新红利

改革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一年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聚焦工作的难点和痛点,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各项改革,形成了一批含金量高、引领性强的成果,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严格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新增林业、渔业等管理职能,新设立深汕管理局,加快理顺合作区规划土地海洋等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优化调整事业单位职能,规范资产和经费划转、交接工作,统筹安排办公用房,切实保障机构改革稳妥有序高效实施。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全面应用标定地价,形成全市统一的地价管理体系,大幅提升地价管理的科学性和智慧化水平;推动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修订,出台临时用地管理办法,土地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工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建立“遴选+供应+监管”的全链条管理模式;出台已批产业用地提容政策,目前受理的申请预计可新增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出台工业区转型升级方案,修订工业楼宇转让办法,在深标中新增科研用地分类,多措并举保障产业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更新立法,出台更新高质量发展措施,创新国有已出让用地等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政策,存量开发政策基本全覆盖。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充分挖掘基本农田的科技、文化、生态等综合价值,高水平打造现代都市田园,努力让城里人学会种田,让农田成为城市“绿肺”;试点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资产清查统计和负债表编制,在国家规则标准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主动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信息化改革蹄疾步稳。紧抓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机遇,引入院士团队,打破思维惯性,组建工作专班,起草信息化建设意见,修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多规合一”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等建设,新建临时用地审批监管系统、财务内控信息系统,完善控规“一张图”,推动业务与信息协同优化、有机融合,全局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营商环境大幅优化。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业务合并办理工作规则,进一步简化不动产登记环节,新增一大批“秒批”项目和在线业务,不动产登记时间大幅压缩,在全国营商环境测评中位居前列;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按期答复率、满意率100%,获得“提案办理先进单位”称号,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升;直面历史遗留问题集中爆发的挑战,树立全链条系统性思维,圆满解决一批历史积案。

守初心,担使命

跑出追赶全球标杆城市的“加速度”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和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历史使命,落实到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就是要先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新路,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之美、人文之蕴、创新之魂、希望之光打造成为“美丽深圳”的亮丽名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深圳将坚持保护优先,建设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在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主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营造蓝绿交织的山水城市意象,努力走出一条彰显东方智慧的城市发展道路。

深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一座饱含温度的魅力之城。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就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建设一座人气旺、人心顺、人文好的魅力城市。要聚焦安全高效、智慧便利、环境优美,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广泛凝聚人气;要加快补足民生短板,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市民生活得更舒心;要保护和传承好深圳独特的历史文脉,使农耕文化、岭南文化等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努力打造独具特质的人文高地。

深圳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一座富有活力的未来之城。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必须处理好创新与空间的关系。一方面,空间是创新的载体,我们要留足留好创新空间,提高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鼓励土地复合利用,为各类创新要素的交流联系创造快捷便利的条件,着力培育创新土壤,激发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在改变空间利用方式,我们要把握发展趋势、做好前瞻预判,优化城市发展策略,调整空间资源配置,为城市适度留白,给未来多种可能,让城市更好适应创新发展。

深圳将坚持对标一流,建设一座开放协调包容的希望之城。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主动对标最高最优最严最强,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全面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以更协调的格局引领湾区,加速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要以更包容的胸怀成就希望,科学保留低成本的生活和创业空间,保持移民城市本色,让来深的追梦人都能落得下脚、立得了足、圆得了梦。

作为特区建设的“规划师”、城市设计的“艺术家”、自然资源的“守护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年将在七个方面先行示范:

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先行示范,系统重构规划管理体系。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先行示范,以打造深圳大都市圈为依托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在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上先行示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

在坚持陆海统筹发展上先行示范,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创新存量土地开发制度体系上先行示范,打造高品质国土空间的“深圳标杆”。

在夯实管理治理支撑体系上先行示范,系统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作。

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先行示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硬作风、硬举措,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奋力开创新局面,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以优异成绩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刘静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