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是重置生活的机会,是时候去野外了!

2016-10-17 22:02
摘要

如果希望忙里抽闲,轻松度日且有意义,何不去野外,释放压力,顺其本性?

在时间管理与绩效主义的驱使下,我们不仅做得多,更期待做得好。然而有人发现,种种努力不一定换来更有品质的产出与理想生活,像一场无止境的马拉松一样,成为现代多数上班族的人生缩影。这时,我们要想办法找到一个出口。比如去野外,既有益于身心,更能充分发掘个人潜能。

a01

为何“去野外”让我们更有创意?

科学家安德鲁·马斯特(Andrew Smart),曾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指出:当身心越放松,大脑也就越活跃,越能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发现新鲜的联系。许多伟大发明,或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一闪,正是源于这种状态。

如果希望忙里抽闲,轻松度日且有意义,何不去野外,释放压力,顺其本性?

来自全球的户外专家、摄影师、公路旅行者、设计师、地图收集者、户外时尚造型师,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真实表达“去野外,是适合于四季的生活方式。

唯有亲身前往野外,才有故事可以说。

故事一

亚力克斯·斯特罗尔(Alex Strohl):打包生活,感受野外生机

a001

a002

a003

从19岁开始,他就自驾往返于野外与城市之间。森林、山脉与河流促使他沉着、冷静。如今,他选择在靠近冰川国家公园的位置,建一座房子。在野外与特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如今,他在Instagram上获得超过一百万的关注。

“人们往往把人生过得复杂,其实更重要的是跟你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包你的车,走出城市,找一个附近你从没去过的地方住几晚。一起真正走出去感受这个世界更重要。”

故事二

沙夏·朱利亚(Sasha Juliard):美国西岸之旅

01-3

02-1

03

Sasha是一名瑞典裔网站设计师。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固定工作,其他时间用来探索自然。生活的灵活性,让他深知手头上的项目,哪个最紧要,哪个得首先完成,接着随时准备打包行李准备离开。

“去野外是让我出离安全熟悉区的最佳方式。短暂隔绝了人际交流和固有家庭模式的影响,每一天都需要独立做决定和选择,以至于更加了解自己。”

故事三

山井梨沙(Lisa Yamai):与其寻找不如自己做

01-4

02-2

03-1

Lisa是日本户外品牌「snow peak」的第三代继承人,兼首席设计师。祖父山井幸雄认为:在这世界上,少有对自然报以热爱并让人真正信服的户外用品,与其寻找,不如自己做。snow peak意味着古川岳之顶,造物之顶,也是这个家族想要表达的东西。

Lisa随时前往到不同城市,与关注、热爱户外的人们当面交流,与当地用户一起去野外。“无论哪个国家和城市都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有众多热爱自然的人,他们从自然中得以治愈。”

故事四

艾萨克·约翰斯顿(Isaac Johnston):露营是我重置生活的机会

01-5

02-3

03-2

Isaac喜欢收集和研究地图,住在比格福克市天鹅河边附近,靠近冰川国家公园。就在我们坐下来畅聊去野外时,他刚从度假屋租赁公司辞职,做自己的初创公司,为Instagram上有百万级用户的摄影师做制作。

“我在蒙大拿长大。这里从任意方向走出去,一个小时就能到野外。从我有记忆开始,露营就是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篝火旁的夜晚露营,是我重置生活的一个机会,让人生纷杂的一切都明朗起来。”

故事五

摩根·菲利普斯(Morgan Phillips):城市与户外的平衡

01-9

02-7

987385607

Morgan现居西雅图,是一名职业摄影师。19岁只身前往洛杉矶,从那时开始走出室内到野外丛林探险,并在途中培养自己摄影的兴趣爱好,以至于成就现在的职业生涯。为了拍到每天一期一会般的日出和光景,野外驻扎是他具备的生存本领,也是除职业之外的收获。

野外常常带给他计划之外的风景,曾经在蒙大拿的小岛上扎营,早晨被极低的气温冻醒,却没想到打开帐篷的门看到了结冰的湖面,周围的环境也因气温的骤降变得清晰透亮。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森林中,屋顶下的我们往往埋头于楼下消费,被各种物质的、科技的、心理的东西充斥。是不是忘记了楼顶上的好风景?有一种聚会方式,是一群人来到楼顶露台,喝酒、聊天、看日落。

 

来源 太格有物

见习编辑 耿超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