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是第二年出现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但依然得到了多名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比起第一年的新鲜、兴奋,今年代表委员们对“互联网+”概念更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在这几日举行的分组讨论中,多名代表委员对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首先要对两者孰客孰主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在 “互联网+”的华丽外衣下,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水平远远不足
全国政协常委、信息与工业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制造业”是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但目前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水平还远远不足。
李毅中指出,《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1个重点领域,在当前的工业化中后阶段,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制造业”,过去,“互联网+”在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等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互联网+制造业”方面力度还不够、重视度也不够。
他认为,“互联网+”是要用互联网来改造“被+”的行业。“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两个行业里面谁是主体,我理解,被+的行业才是主体。”李毅中表示,“+金融”,那么金融要改革,“+物流”,那么配送、仓储得改革。“+制造业”,那么制造业首先要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不要等人家来改造你。”
制造业才是“+”的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贺同新马上对李毅中的意见表示赞成。“如果都是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这样的经济是没有基础的。”他说:“在‘互联网+’中,实体经济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贺同新认为,“十三五”期间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中,工业化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础和重点,它的增量发展仍然是核心竞争力的落脚点。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标是提升工业化。
“不要只盯着互联网,互联网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新一代信息技术里还包括数字化、电子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李毅中认为,在“互联网+制造业”中,除了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互通之外,行业本身的技术还要涉及到数字化、电子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等,要将这些技术都切入到制造业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利用互联网让“中国制造”如虎添翼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而非过去大家所说的“互联网+中国制造”,这说明制造业非常重要。因此,她仍然坚持要做实业之路。“这也并不是说不需要互联网,而是要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让实体经济如虎添翼。”
全国人大代表、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说,中国制造闻名全球,但是制造业很多思维模式都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往人们依靠的优势是人口的红利和牺牲环境,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互联网+”的模式会用更低的成本、更快捷的方式改造制造业,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