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西藏已是白雪皑皑,深圳温暖的气候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怀,我和学生们都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日前,来自西藏察隅县的拉姆次仁老师等13名师生一行结束了深圳研学活动,恋恋不舍地登上了返程航班。临别前,拉姆次仁动情地说,“我们将怀着感恩之心,把这份美好的回忆带回西藏。”
“你能来做我们的老师吗……”一封信开启一次研学旅程
来之前,有学生偷偷问拉姆:“老师,深圳很好吗?”自己也从未到过深圳的拉姆老师为难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可是,15天的研学活动却让孩子们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在察隅县完全小学手拉手学校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察隅师生与该校师生一起随班就读,参加木工坊、绘画、造纸、做大自然操、捏彩塑、小毛驴电影院等多彩的社团体验活动;参观了深圳市博物馆、莲花山公园、观澜版画村、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大梅沙等知名景点;一起跳海浪,一起吃跨年蛋糕;住进寄宿家庭,与行知好朋友的家庭一起迎新年,建立了深厚友谊。
去年6月28日,龙华区教科院科研员张文华博士赴西藏支教,挂职察隅县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学教研和电化教育,对口联系察隅县完全小学。7月4日,他来到察隅县古玉乡中心小学,走到五年级巡堂时发现孩子们汉语发音不准,不自觉地走进教室里带着孩子们读词语纠正发音。
下课铃声响起,他正要离开,一个叫索朗旺姆的学生悄悄塞给他一封信,信上写道:“以前来的人都是一张严肃的脸,你的笑却是最好的,你能来做我们的老师吗……”
这封语言质朴的信打动了张文华,也打开了他援藏工作的思路,“要成就师生们一生的幸福!”——“只有亲身抵达一个地方,有了真切的体验,才知道世界的辽阔。就如同我第一次到西藏时受到的震撼。这个事情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的初衷,在于孩子们的体会和收获。”张文华希望借助深圳研学活动,打开师生们的心扉!
7万多元捐款为孩子们插上“飞越”高原的翅膀
带孩子们去深圳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历时两个多月的策划与筹备,张文华感触,“越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做起来越是困难。”然而,“努力读书,我寒假带你们去深圳”是一个承诺,张文华坚信“深圳研学,将成为孩子们终生难忘的经历;甚至很有可能,打开他们未来人生的某一种可能性。”
为了筹集研学启动经费,张文华在自己主持的“龙华区教育科研工作室”发动募捐,并得到导师和亲友的支持,很快筹得7万多元的善款,为孩子们走出青藏高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张文华深感研学成行来之不易,一定让师生们真研学,真收获。既要让察隅师生看到大山以外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配得上美好事物进而成为美好事物;更要让老师建立目标、树立标杆,学习更优秀的教学理念、更高效的教学技巧。
据悉,这批孩子都是察隅县最优秀的学生,就读于察隅县完全小学六年级,未来,他们将努力考进“内地西藏班”,成为当地发展的火种,而写信的孩子索朗旺姆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将怀着感恩之心,把这份美好带回西藏”
辗转4个地点,搭乘12小时的汽车外加6个小时的飞机来到深圳,为了亲眼看一看深圳,察隅师生们连日兼程,一来到深圳,就收到了张文华教育科研工作室和行知实验小学师生们准备的礼物,活动安排表、书包、文具、鲜花……惊喜每一天接踵而至。
扎西卓玛是11个孩子的小领队,她说,此次出行“既期待又兴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走出青藏高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来深圳、第一次在大海里飞奔、第一次住进寄宿家庭……扎西卓玛告诉记者,她和行知实验小学四(1)班胡若菡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还住进了她的家里,收到了很多拼图礼物;深圳的课堂很有趣,不管是复习还是讲新课都给自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虽然基础差,可是并不觉得乏味;最让她兴奋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大海,书上写着大海波澜壮阔、无边无际,可是深圳的海很温柔……以后还想来深圳。
临别前,拉姆次仁动情地说,“时光飞逝,研学即将结束,心里有太多的不舍,感谢所有为研学付出心力的人们,是你们让我和学生们感受到了深圳对西藏最美好的善意,是你们打开了我和学生们对外界生活的向往。我们将怀着感恩之心,把这份美好的回忆带回西藏、带回察隅,让更多西藏学生知道深圳、向往深圳。”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