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爵迹》是一张因口碑、票房均失利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在被搭起两年后的倒地,直接导致了外界对主创阵容与成片质量的质疑、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以及电影采用的CG技术越来越被视为“噱头”情况的发生。
8天3.38亿是《爵迹》国庆期间的票房成绩。如无意外,《爵迹》“十亿”梦碎的结局已接近盖棺定论。
该片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曾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双方设想,“《爵迹》系列电影预期票房收入将会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完成老牌动画公司原力动画多年来转型成内容公司的夙愿;复制并扩大《小时代》的票房奇迹,同时与年末上映的《长城》共同成就乐视影业下半年最后的业绩冲刺。
这一切都在《爵迹》上映一周后,被尴尬地按下了暂停键。
爵迹剧照
传闻中《爵迹》还承接了部分美化财务报表的任务。接近《爵迹》内部的人士在回应《数娱梦工厂》采访时称,“由于受到了某投资方的压力......因此在明知道特效制作周期过紧,影片完成度不足的现状情况下,依然要求电影在国庆档必须上档”。
一部电影的故事一般在上映前便被媒体挖空掏尽,唯有《爵迹》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饱含资本、转型、粉丝经济等诸多时兴要素,还有一个被世人公认为高调过头的导演与投资方。抵制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政治正确,而支持者的声音依然壮大——这使得这部电影的故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地步。
粉丝的战争
粉丝社群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并已成为当下偶像明星收入来源、路线规划的重要力量。以金钱、舆论为偶像的作品买单只是最常规的做法。粉丝们热衷于以带话题、净化百度搜索的方式来进行《爵迹》、王源与吴亦凡等主创的安利。
作为粉丝经济最原始的玩家,郭敬明承认《爵迹》与粉丝息息相关。他在媒体采访中回应,“每个演员都很符合对小说里人物的设想”与“设法让传播效应最大化”是《爵迹》筛选角色的重要标准。电影先后登场的主角包括微博粉丝数为5314万的范冰冰、2054万的吴亦凡、1784万的王源,连特别主演杨幂粉丝数目都高达6425万。
掀起争议、将其内化为电影影响力增长、票房上升的动力是作家、导演郭敬明所一直仰赖的优势。他将自己塑造成小镇青年的逆袭典范,多次强调质疑、争议与攻击无损于他的心灵强大,而自己的电影就是要做到有“争议性”。
精英的反击
当反对郭敬明与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郭敬明还必须承受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经历过《小时代》接连四度的势能累加与舆论轰炸,公众对于郭敬明的争议,在他的新作《爵迹》上映时抵达顶点。负面评价取代了中肯、或者是明显的加以美化的评价,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
《爵迹》所面临的尴尬,是一场来自精英文化的反击。后者试图在被郭敬明霸占多年的主流视线后,将郭敬明与他的作品钉死在道德与商业的十字架上。 更为重要的是,一直支撑郭敬明的有生力量正在快速流失。尽管以青春文学起家的郭敬明曾声称,“没有人会永远需要郭敬明,但永远有人正需要着”。
“不是郭敬明”
电影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无疑也因此焦灼不安。
双方都已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原力动画要以这部动画摆脱好莱坞或者是游戏过场CG加工厂的头衔;乐视影业无疑也需要有新的系列作品填补《小时代》的空缺,特别是98亿估值注入乐视网的命运正悬而未定,乐视影业亟需在下半年结束前兑现一年5.2亿净利润的承诺。
乐视影业相关人员
但一切梦幻都在电影上映后成为泡影——《爵迹》上映8天票房不足4亿,黄金周的完结,基本上断绝了这部电影票房再度高走的可能性。根据此前报道,《爵迹》动用了11家出品方和近2亿的投资,如需回本至少需要6亿左右。而这无论如何,都与投资方乐视影业幻想过的“十亿或者上百亿”票房存在较大差距。
从争议中一路走到今天的郭敬明具有巨大的魔力,这种魔力既使他受到投资方的青睐,能够成为一部电影卖座的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魔力的负面性质也正在蔓延开来。在电影上映后的第四天,上海路演现场,或许是因为压力的重压所致,郭敬明在映后见面会上公开发难:“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最重要的是,当他本人面临的非议远远大于作品本身,郭敬明承认自己的名字在今天就是“原罪”。
在已公布的计划中,郭敬明还会拍摄《幻城》的电影版与一部科幻电影《未来未来》。不论票房意义上的胜负如何,这几部电影都注定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与针对他个人的持续攻击。郭敬明或许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承受转型的压力与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来源 三声
实习编辑 章宇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