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中学有对“绝代双骄”:学生的优异不止于成绩

读特记者 焦子宇
2020-01-10 13:00
摘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绝代双骄”的称呼就在育才中学英语组里叫开了——杨思雨和邹小宇两位年轻的老师,就是这对“双骄”。她们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考试,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了育才青春之“梦”的同行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绝代双骄”的称呼就在育才中学英语组里叫开了——杨思雨和邹小宇两位年轻的老师,就是这对“双骄”。她们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考试,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了育才青春之“梦”的同行者。

被孩子们称为“绝代双骄”,两位老师深感幸福和自豪,她们说,从“成就学生就是成就自己”到“成就学生更要成就自己”,是育才中学升级版的“新优才计划”助推她们成为教育的实施者和受益者。

鼓励质疑与创新,老课文焕发新精彩

育才中学发端于激情的经济特区创业时代,开拓进取、创新拼搏、自由包容是她的代名词,这两位年轻的老师也浸染着育才中学的气韵,成为追随时代拓荒者的年轻生力军。

杨思雨,毕业于育才中学,成长于育才,如今作为教师的她,服务于育才。

在杨思雨眼中,英语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与人交往、获取信息的“硬件”,还在于培养他们开放包容、适应社会的“软件”。

2017年,“新课标”摁下了加速键,提出培养普通高中学生四项核心素养的要求: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然而,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语言表达略显简单,让教师手中的“武器”无法应对“新战场”。“十几年前,咱们的英语教育处于‘开眼看世界’阶段,而今学生不仅要明白文化输出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更要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杨思雨对记者说。

顺应教学目标的变化,杨思雨幽默地称自己上课是“旧瓶装新酒”。“旧”是因为普世价值观不会时代变迁而流逝,而“新”则在于内容与时俱进。以一堂公开课为例,杨思雨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尝试。

“有一篇课文,讲澳大利亚学生乘坐火车穿越沙漠旅行,途中听磁带学汉语的故事。这么老的内容,学生自然没兴趣。”杨思雨一改授课模式,先用思维导图,快速整理文章脉络和重要信息,让学生总结、提炼主旨大意,然后结合中国高铁网络建设和“一带一路”,鼓励学生主动开讲中国故事。

“同样穿越沙漠,我想到咱们的‘丝绸之路’凝结了更多绚丽的文明成果。课堂上,我们就从‘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出发,穿过亚欧大陆。学生们沿着‘一带一路’所经城市自行设计旅行路线,结合当地特色,营造一路上的文化氛围。因为要查阅大量资料,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了,因为要设计路线,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增强了。”这堂公开课让原本一篇“听磁带学汉语”的老文章,变成了学生的思维“旅行”。

虽然不了解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但杨思雨认为,质疑和创新品质始终是人才必备要素。“学生只有坚守历久弥新的经典品质,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运用已知实现自我价值。”杨思雨说。

当好“引路人”,发展与成绩同样重要

加入育才中学之前,邹小宇经常与外教打交道,开放课堂对她并不陌生,但备战高考却无从下手。在入职即将满1个月时,邹小宇被学校派去外研社学习新课标,审读新教材。通过两天的研读,邹小宇发现新课标提供的理论框架,让她授课从“一把抓瞎”到有据可鉴。

“高考不是做题的目的,成绩和发展同样重要。”邹小宇说。在她看来,学生不应是被动做题的机器,而是对考试主动“出击”的“出题人”。因此,相比题海战术,她更倾向于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很多人说,高考英语阅读‘看上去很美’,但学生不能‘雾里看花’,得明白出题人选这一类文章的原因,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着重考察学生哪些能力?换位思考能让学生‘带走’所学的任何东西。”

教育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质疑的态度,而质疑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认识。除了传道授业,邹小宇认为,课堂还应是一个学生随时提问的地方。

“在一堂公开课上,我问大家,语言是用来干嘛的?学生马上回答,交流。那么交流可以产生什么?学生说,理解。接下来,不用我再提问,学生便开始自问起来。提问的环节是一个思想提升的环节,也符合核心素养中关于文化品格形成的步骤。在学习过程中,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迅猛期,这个阶段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高考变革的方向其实也是随思维能力提升而变。作为‘引路人’,老师应当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带走’一切知识,实现自身价值。”邹小宇成就着学生,也成长了自己。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