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深圳市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市民和网友反映强烈。噪声扰民也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噪声投诉居高不下
近日,有市民抱怨称,位于兴业路与新安六路交汇处的某建筑工地,中午休息时间、晚上11点过后仍在施工,多次投诉无果,同住工地对面的小区居民连日来不堪其扰。还有网友投诉,上沙村有两处楼盘半夜施工,常常持续到凌晨五点多。施工机器噪声巨大,下半夜里每十几分钟到半小时开动一次,给周边居民造成极大困扰。
除了建筑施工噪声投诉,记者查阅相关报料发现,有关交通噪声、商业、邻里、广场舞等生活噪声扰民投诉同样居高不下。有数据显示,噪声投诉占环保投诉比例超60%。
委员呼吁还静于民
多位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社会各界对噪声污染治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尤其是近两年,我市建筑施工项目数量多、分布广、周期长,特别是夜间施工对居民休息影响较大,导致噪声投诉重复率高,满意度较低。
如何破解“噪声扰民”困局?市政协委员李水生建议,环保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明确交通、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的责任分工、治理目标及措施,建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共同防治噪声污染。同时还应制定完善噪声地图,对噪声污染类型、噪声源、影响范围等进行跟踪调研和分析研判,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方便市民了解和监督环境噪声。对于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各部门应加大监管执法,提高噪音管理信息化水平,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
市政协委员陈秀梅今年同样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她提出,应完善噪声污染立法,在法律责任追究方面下功夫,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还静于民。对于社会生活噪声问题,除了从法律层面着力,还应加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和个人素质,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有利于噪声预防和控制的日常行为准则。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