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优势专攻细分领域 政协委员为深圳制造业提质增效出谋划策

读特记者 张程/文 刘羽洁/图
2020-01-08 09:18
摘要

同时打造头部企业,构建集成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智能产业完善生态,助力深圳成为可承接全球集成制造业务的高地和全球5G产业链核心城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对深圳而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实现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提质增效?委员们在此次政协六届六次会议中就制造业多个细分领域,积极出谋划策。

深圳拥有良好制造业基础

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的深圳制造业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我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6%。同时,17家知名深企上榜“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大疆创新、中集车辆、海能达、大族激光、鹏鼎控股、洲明科技等纷纷入围,为推动深圳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

政协委员刘志雄以信息终端集成制造产业为例分析称,当前随着产业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这一领域已呈现出新态势。“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将催生超过1000亿台‘软+硬、云+端’智能终端,传统工业品的产品形态更为丰富,终端集成制造市场规模空前。”

在他看来,5G产业将引导新消费,催生新业态,而深圳是中国5G技术和应用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应将5G终端的集成制造产业掌握在手中。同时,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的城市,深圳有能力培育一个整合软硬件、打通上下游的本土集成制造平台。

“深圳可推动集成制造产业升级工程,以本土来消化部分外迁企业的产能,填补产业链空白;同时打造头部企业,构建集成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智能产业完善生态,助力深圳成为可承接全球集成制造业务的高地和全球5G产业链核心城市。”刘志雄建议,这一工程可以通过扶植深圳本土集成制造龙头企业、以产城融合模式打造智能智造生态城、设立智能智造产业生态基金等方式来实现落地。

海洋装备产业成新突破点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深圳率先作出突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立在不改变行政区划范围的前提下,有效扩充了深圳的发展空间。截至2019年11月底,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

“深圳在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政协委员林晓辉看来,“飞地经济”将为深圳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深圳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系统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跨区域经济核算、财税分成、土地资源统筹等方面先行示范。努力构建符合‘飞地经济’发展实际的利益共享和考核机制。”

当前,深圳正发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产业。然而,相比国内外传统海洋装备基地,深圳作为“追赶者”,在专业人才、产业配套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进步空间。

政协委员刘波认为,深圳可从发展无人船技术出发,打造新兴海洋装备产业。“无人船已经成为海洋装备中具有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将助力新兴船舶业务的崛起,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海洋物流的新模式,如货物在线监管控制服务等。它涉及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和船舶动力系统两大核心技术,深圳都是具有优势的。”

来自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的一份提案同样指出,目前世界多国正在无人船、零排放船舶等新型海洋装备产业积极布局,但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而无人船所涉及的核心技术非常适合深圳这样的创新型城市去探索,深圳可从政策、资金、人才、产业配套等方面支持新型海洋装备研发,分阶段进行研发攻关,发展为具有深圳特色的海洋装备制造业。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张程/文 刘羽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