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举行大会发言 12名委员建言:用创新跑出建设先行示范区加速度
读特记者 周元春 文/ 刘羽洁/图
2020-01-07 21:13

创新!创新!再创新!

7日,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2名委员积极建言。他们的发言有着统一的指向——创新。他们建议,深圳在不同领域加大创新力度,用创新跑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加速度。

2020年1月7日下午,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委员认真听取发言。

大力引入国际科创主体推动科研“大国重器”落户

“在科创主体方面,上海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有120多家,而深圳仅有30家,国际化程度还不足;在科创支撑服务体系方面,五星级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北京有7家,深圳仍然一片空白;在科创基础设施方面,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合肥、北京、上海分别获得 8个、7个和 5个,深圳尚在规划建设中。”

欧阳绘宇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福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欧阳绘宇在大会发言上指出,尽管深圳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但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标准来看,深圳科技创新体系并不健全,尤其是国际化程度不高,面临着外资研发中心不足、知识产权发展仍有差距、载体偏少、能级偏低、人才资源不足六方面挑战。

“未来,深圳要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蝶变,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一套国际化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欧阳绘宇给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大力引入国际科创主体,研究制定便利化优惠政策措施,重点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对标日内瓦等先进城市,制定知识产权评估国际标准;重点落户大国重器,全力争取更多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落户深圳,着力建立国际科技情报中心;促进从国内移民城市向国际移民城市转型;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的国际化供给;重点引进国际组织落户深圳,加大力度引进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落户深圳等,引领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建立“合伙人制”科学专家队伍

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新时代下深圳全面强化创新发展引擎,扛起先行示范历史重任的重要支点,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双区”利好,形成“乘数效应”的关键着力点。

叶春

但深圳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叶春认为,当前,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仍面临深圳基础科学建设长效机制缺位、国际资源汇聚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此,她建议,从立法、规划、资金、机制四方面着手建立深圳基础科学长效机制;从数据、人才、品牌、机构四维度发力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负责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资源,搭建国际化科研合作网络,配备大科学装置、布局基础科学关键领域,统筹实验室和研发转化中心,研究和制定技术标准及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科研创新管理体系。”叶春还建议,建立“合伙人制”科学专家队伍,加快科研人员准入开放步伐,支持境外科学家在申报课题、创办机构等方面的市民待遇;鼓励国际化团队申请相应科研项目。

率先创建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开放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世界级大湾区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科技企业平台创新的重要支撑。

庄义婷

市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员会常委,罗湖区政协副主席庄义婷认为,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是深圳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系的先行使命。她说,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尤其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融合发展中,深圳有许多的探索和经验,但在深入推进中也存在诸多短板,她举例,有深圳知名上市企业与深圳一所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但至今将近2年时间,经费依然在高校内部程序运转,资金难以落位,项目遴选遥遥无期。

“深圳现有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体制导致科研项目申请周期长、项目经费的使用流程烦琐,制约了校企的高效率合作。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中,企业缺少话语权,引导性政策失位,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此外,庄义婷提到,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认知错位,科技成果转化难以落到实处。

为此,庄义婷建议由市政府政策研究中心专项研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政策。“可借鉴斯坦福大学和香港高校产学研成功经验模式,改革现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建立以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基于产出的项目管理体制,释放科技活力,向企业让利、向科技创新人员放权。可以对标国际先进校企合作经验,引导高校成立专业投融资平台。”庄义婷还建议,将虚拟大学园作为深圳校企合作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率先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建深港澳产业协同发展特区促三地发展

“加强深港澳三地协作有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产业发展整体能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市政协委员、民建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龙华区政协副主席王志毅认为,目前,深港澳三地协同存在着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发挥不足,尚未形成协同创新发展合力、产业资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挑战。

王志毅

王志毅建议,建立务实高效合作机制。他认为,应全面梳理深港澳三地具有协同优势的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推动产业资源对接与合作。建立督导机制,统筹协调三地政府间已签署的与产业合作相关的各项协议和意向书的推进与落实,加速产业联动发展。同时,要建立深港澳协同发展高端研究机构,着力提高深港澳协同发展的战略谋划能力。

“建议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挖掘港澳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创新‘港澳研发深圳转化’模式,探讨与香港16所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合作空间,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香港7所高校在深圳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快港澳研发力量向深圳转移,增强深港澳产业协作力度。”王志毅建议。

此外,王志毅还建议,创建深港澳产业协同发展特区,建立深港澳合作的新样板,形成可复制的合作经验,为推进深港澳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示范。

让大数据“活起来”提供精准智能的优质公共服务

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在深圳市政协委员,民进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盐田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尹申明看来,首先要加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与公共服务顶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前瞻性,全市一盘棋,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造成信息孤岛、资金投入浪费以及互联互通困难。

尹申明

尹申明认为,要推动主动精准智能的优质公共服务:“可以建设智能服务平台,综合分析用户诉求,发现热点问题,应用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7×24小时在线智慧便民服务。”尹申明说,可建立多维度的自然人、法人数据“画像”,开通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服务账户,形成“一人一档、一企一档”,给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市民推送个性化的服务清单。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可办、需办相关业务的人群,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式精准服务。如为长者主动办理养老保健金、高龄老人津贴等服务事项,为企业精准提供制度政策供给等。

此外,尹申明还建议研究探索“数字特区”,建立一个实体的地理区域和大数据中心,探索开辟“信息和数据”的特殊监管区并配套制定区域性管理法规和机制,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汇聚和应用,让各行各业的数据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在更大范围用起来、活起来、动起来。除此以外,还建议加快推进数据立法,从政策端解决深(粤)港澳三地数据共享障碍;构建湾区数据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大湾区数据共享交易和开放平台,实现城市群的数据共享交换等。

设国际医疗试验服务区 推动生物医药产品评审机制改革

大健康产业,潜力无限。深圳如何在“双区”战略中,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练聪

深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南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练聪说,目前,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已有良好基础并保持快速增长——大湾区九市2018年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市值前10中,深圳占据7家,具有领军优势。但同时,深圳生物医药产业也存在创新要素不足、创新产品送审不便且审批排期过长等问题。

因此,她建议深圳建议对标“德州医学中心”,设立国际医疗试验服务区,在试验区医疗机构建设中加大研究型医院的职能和配置,鼓励外资医院在试验区内建设运营。她还建议,根据国际标准加大临床中心建设,加强包括第三方检测平台在内的国际化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允许湾区创新生物医药产品优先临床;推动包括人工智能医疗在内的创新医疗试点收费项目,发挥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引擎作用,推动高端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新业态发展,加速生物医药产业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肖敏静

而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市医疗保障局规划财务和基金管理处召集人肖敏静则建议,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世界级的生命科学城。肖敏静指出, 2018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298.58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但与美国波士顿、圣地亚哥等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和生物科技创新集聚区相比,深圳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明显差距。” 肖敏静认为,目前这种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包括产业园区多点分布,产业链集聚不足;创新产品送审不便,审批排期过长;高端科研机构较少,“政产学研用”基础薄弱;产业人才稀缺,国际化水平不高。

肖敏静建议,深圳应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把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区。“可进一步整合基地现有优势并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集群,迅速提升东部BT产业发展能级,在全市形成IT、BT‘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发展格局。”肖敏静说。

此外,肖敏静表示可以积极推动国家级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核查中心在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区落户,助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以国家级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核查中心落户坪山为契机,推动评审核查机制改革。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 文/ 刘羽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