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铁通车里程增至400公里,深圳交通基础设施品质全面提升
读特记者 徐兴东
2020-01-07 20:52

2019年,深圳迎来两条地铁新线,5号线南延线和9号线西延线相继通车,前海、蛇口、南油等片区轨道交通出行更加方便。深圳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也突破了300公里,8条地铁线路日均客流量超过6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一度超过700万人次。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环境,为城市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出行服务。这只是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的道路、机场、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市政协委员在为城市交通发展点赞的同时,也建议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高质量更高品质发展。

今年再有100公里以上地铁线路开通

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坚持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轨道交通系统。当前深圳地铁加快推进地铁三期和地铁四期相关线路的建设,全市在建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64公里。市轨道办主任李福民透露,2020年是深圳地铁建设关键年,预计全年将有7条新线107公里地铁投入运营,届时全市地铁线网总里程将达到411公里,市民绿色出行会更加便捷。“今年深圳地铁运营里程将再创新高,运营里程规模从全国第七上升到全国第四。”按照规划,到2035年深圳将形成33条线路、总里程1335公里的轨道网络。届时,深圳市将具有包括1000多公里地铁,1000多公里高铁、城际铁路和轻轨系统的骨干交通网络,全面建成“轨道上的城市”。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市政协委员给予高度认可,并且建议以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大力推动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战略。市政协委员王雪提交了“关于抢抓轨道交通建设黄金期,同步规划建设轨道交通一体化系统的提案”,建议强化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用地融合,充分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及一体化设计,利用轨道交通建设黄金时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构建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一体化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体系。民盟深圳市委员会提交了《实施公共交通替代发展战略 缓解城市拥堵的建议》,建议建立与城市形态、轨道网络协同的快、干、支、微等多层次组成的常规公交线网。西部公汽副总徐济勇是民盟深圳市委员会专委会委员,他表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捷、可靠优势,抓住城市更新和轨道大规模建设中的时间窗口,规划一批轨道公交换乘站或首末站,构建高融合高可靠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引导市民由线出行向网出行转变,辅以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引导私人交通向公交出行转变,实现城市交通畅顺。

道路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品质全面提升

除了地铁建设实现提速提质提效,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品质普遍提升。就在1月7日,横贯龙岗、坪山的南坪快速路三期工程建成通车,坪山到市区的行车时间从原来的90多分钟压缩到40多分钟。今年全市还有一条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那就是连通深圳、东莞和惠州的外环高速公路,届时将成为深莞惠都市圈的一条“黄金大通道”。广东北上高铁新通道赣深铁路也在加快建设,预计将于明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1小时到河源、2个小时到赣州,形成连通华南、华中、华东、华北的大通道。深圳机场也在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实现高水平、高速度发展。为了提升机场的保障能力,深圳机场卫星厅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将于明年建成。第三跑道的建设规划也已经获得国家部委批复,机场T4航站楼的规划设计也在推进中,未来建成后机场年客流吞吐量将提升到8000万人次。

高品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为城市高效运转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市政协委员也就提升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建言献策,多个提案重点关注城市交通发展。市政协委员张晓春提交了《关于推进深莞惠综合立体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建议深莞惠都市圈按照基础设施联通、服务模式融通、协调机制畅通的要求,在轨道规划建设运营的一体化、空港群协同发展、数据互联互通等方面开展先行示范,创新深莞惠都市圈综合交通协调机制与合作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样板。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及其产业配套的提案》,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深圳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强化深圳机场国际枢纽地位,增强机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能力。

见习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徐兴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