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等极危鸟种成汕头常客

特区青年报
2020-01-05 17:36
摘要

在最近的四个月,它们一个接一个奔汕头来了

它,是自带“饭勺”走天下、全球种群总量在200至450只的勺嘴鹬;它,是被誉为“神话之鸟”、全球种群总量仅100来只的中华凤头燕鸥;它,又名禾花雀,是被人类从“无危”吃成“极危”的黄胸鹀;它,是繁殖于俄罗斯雅库特、越冬于我国鄱阳湖的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濒危等级最高的极危(CR)物种,距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就在最近的四个月,它们一个接一个奔汕头来了!

自2019年9月份起,记者与汕头民间鸟类监测团队“凤凰于飞”的多名任鸟飞志愿者一道,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在汕头韩江口滨海湿地及濠江口青洲湿地进行调查监测,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在2019年9月28日至12月3日的短短67天里 ,便陆续记录到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黄胸鹀及白鹤4个极危鸟种。

勺嘴鹬:发现85号 “英雄母亲”

2019年9月28日,阳光灿烂,记者同“凤凰于飞”团队成员黄焕臻、林学明、曾壮明、林立生等多名观鸟爱好者,来到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韩江支流出海口,沿着2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进行鸟类调查监测。时近中午,发现远处滩涂有一群正在歇息的鸻鹬类小鸟,便透过高倍单筒望远镜对准它们进行搜寻。随着镜头里的鸟儿渐次清晰,一只脸颊发白、顶着标志性饭勺状嘴巴的萌鸟进入视野,正是勺嘴鹬!

说起勺嘴鹬,在最近十年里,记者就曾多次在汕头市澄海区滨海湿地、濠江区青洲盐田一带拍摄到它们。但此前几笔记录的时间均为春夏之交,这次在秋季记录到它们,意味着汕头湿地是这种极危鸟种在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还很有可能是它们的一个越冬地。

就在同一天,通过观测又发现了一只勺嘴鹬,其时它正与之前那只勺嘴鹬结伴觅食。不同的是,这是一只有着“尊贵身份”的勺嘴鹬——其右腿戴着绿黄色的足旗,上有“85”的编码,左腿则套着金属环。这也是汕头首次记录到戴足旗的勺嘴鹬。

85号勺嘴鹬在滩涂觅食

在海滩飞翔的85号勺嘴鹬

更为难得的是,通过南京师范大学勺嘴鹬研究专家常青教授与85号勺嘴鹬的环志者——莫斯科大学动物博物馆的Pavel Tomkovich取得联系后得知,这只85号勺嘴鹬是一只“有故事”的雌鸟:“她”于2019年7月15日在俄罗斯被Ankavie戴上绿黄色旗标。其2019年繁殖时的第一窝蛋被用于人工繁殖,也就是为拯救勺嘴鹬家族而实施的两大项目——偷蛋计划和方舟计划中的前者,它在下第二窝蛋时被捕获并环志。更有趣的是,“她”还是著名的雄性07号勺嘴鹬的伴侣(在2018年被戴上了卫星跟踪器),2018年的冬季07号在印度尼西亚越冬。看来,这个85号勺嘴鹬生育能力超强,仅2019年便为其家族贡献了7个后代,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母亲”,且其一家9口都有环志,堪称勺嘴鹬家族里的“环志之家”。

此后的两个月里,又陆续发现了两个可识别的勺嘴鹬个体,使2018年秋冬季发现的勺嘴鹬数量达到4只,超过勺嘴鹬全球种群总量的1%,从而可以确认汕头滨海湿地是十分重要的勺嘴鹬栖息地。

第三只勺嘴鹬

中华凤头燕鸥:“神话之鸟”首次现身

2019年10月5日,正值国庆长假,调查继续进行。这一天上午,在回放刚刚拍摄的混群燕鸥照片中,突然发现有一只嘴端是黑色的!太棒了,是“黑嘴端”(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终于找到十几年来一直在苦苦追寻的中华凤头燕鸥,这一刻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汕头也自此成为广东省内继湛江之后第二个发现这种极危鸟种的城市。

经仔细辨识,当天拍摄到的中华凤头燕鸥共有2只,占其全球种群总量的2%,超过应将该湿地视为具国际重要意义湿地予以保护的1%的标准。

中间羽毛偏白色者为在汕头发现的第一只中华凤头燕鸥

现身汕头的第二只中华凤头燕鸥(嘴端黑色者)

中华凤头燕鸥于1863年被首次发现,以其发现记录稀少、行踪神秘而被誉为“神话之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目前全球种群数量最为稀少的极危物种,仅在浙江的韭山列岛与马祖等少数岛屿有繁殖记录。在中国大陆,目前比较稳定的观测点为福州闽江口湿地。除此之外,仅在山东、浙江、福建的个别地点有发现记录。而在广东省内,此前仅有湛江的雷州在两个年份里各有一只的记录。所以,汕头这次一下子观测到两只,创下广东新的纪录,是非常珍贵的一笔记录。

黄胸鹀:“稻田精灵”再度归来

曾在汕头澄海区拍摄到本地首个黄胸鹀图片记录的曾壮明先生,开始了寻找黄胸鹀的行动。2019年11月10日,黄胸鹀如约而至,再度出现在众人面前。让人高兴的是,在调查数据中,2019年的黄胸鹀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在一片面积仅十几亩的稻田周围,便经常可见十来只在活动。

对于像黄胸鹀这样曾经数量巨大却因人类滥捕滥猎,14年间从“无危”被吃成“极危”的稻田精灵来说,国家对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的重视,省市禁猎政令的实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对张网捕鸟等盗猎行为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严厉打击,日益壮大的民间野保志愿者群体的“护飞行动”,民众守法意识的增强与自然保护意识的觉醒,都给了黄胸鹀这种此前受盗猎影响的物种以恢复种群的机会。而在调查中,黄胸鹀遇见率的大幅度提升,无疑便是上述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极危物种黄胸鹀

稻田上起舞的黄胸鹀

我们不妨看看2019年的两组数字——一是来自汕头市自然资源局自然保护地科的数字:出动车辆160余次、720人次,清拆捕鸟网5400多平方米,收缴诱鸟器2个;再来看看同期汕头野保志愿者团队上报给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护飞行动”数字:行程约20000公里,巡护村庄约300个,举报、拆除捕鸟网约700张,放飞受困野鸟约100只……透过这些数字,可一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与民间野保志愿者所做出的努力。而作为广东省森林公安系统先进集体的汕头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在抓捕盗猎犯罪分子、打击盗猎分子嚣张气焰、彰显法律威慑力量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局还积极配合野保志愿者,快速出警,并协调做好清拆捕鸟网的工作,得到了众多志愿者的交口称赞。

“几个月前,我们走在汕头郊外田间和海边湿地,发现捕鸟网还是大概率事件,但今天调查黄胸鹀时跑了100来公里,却没找到一张捕鸟网。”一位参加广东省黄胸鹀冬季同步调查的志愿者说。在2019年12月14、15日由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发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阳课题组提供技术支持,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组织的“守护南精灵”——广东省黄胸鹀冬季同步调查活动中,记者与同伴在汕头记录到了6只黄胸鹀,在省内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汕头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

白鹤:广东首笔记录诞生在汕头

2019年12月中旬,多家媒体报道了广东江门新会发现9只白鹤的新闻,称其为广东有史以来的第一笔白鹤记录。其实不然,广东首笔白鹤记录就诞生在汕头,时间比江门新会的记录还要早6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曾壮明 摄

2019年12月3日下午,“凤凰于飞”团队成员曾壮明在澄海区拍摄黄胸鹀时,突然发现农田上空飞来6只像是鹤类的白色大鸟,它们在高空中反复盘旋,像在寻找落脚地。见此情景,他赶紧下车拍摄,可惜这些大鸟一会就看不见了。随后,他立马把照片发到其所在的微信群,这才获知它们是一群广东从未有过正式记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6只白鹤飞临汕头 曾壮明 摄

白鹤的繁殖地在俄罗斯雅库特,第二故乡是其最主要的越冬地中国江西,这一极危鸟种在2018年9月28日刚被定为江西省的省鸟。高洁若仙的白鹤,还是流传久远的羽衣仙女传说中的主角。出现在汕头的这六只白鹤,让人不由想起七仙女神话。它们是正在汕头某个不为人知的湿地、藕塘栖息过冬,还是继续南下,并在途中加入一个三口之家,最后九只一起飞到江门的新会呢?我们不得而知,在没有环志及卫星跟踪的情况下,这或许是一个难解的谜。

专家寄语:加强保护极危鸟种

上述4种极危鸟类的发现,加上邹发生与Richard等专家在《动物学》发表的文章所记载的汕头的青头潜鸭和白腹军舰鸟记录,使汕头有记录的极危鸟种达到6种,占2019年IUCN红色名录里中国境内13种极危鸟种的近一半。而据记者对全国鸟类资源最丰富、观鸟者最多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的濒危鸟类记录所做的问卷调查,汕头以比香港、上海、温州各多一种的优势跃居极危鸟种数排行榜的第一位。作为一个地级市,能超越省级大城市和众多拥有热门观鸟胜地和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城市,汕头湿地的重大生态保护价值由此可见。

不仅如此,在记者参与调查的各个区域,各种珍稀鸟类的种群都比往年有明显的增加:在韩江口湿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越冬数量达到创纪录的8只,濒危鸟类黑嘴鸥则达到30只;在濠江口湿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出现了46只的历史最大值。除此之外,在澄海区,还出现了华南地区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和二级保护动物白额雁。就在上月,林学明、林立生等人还先后拍摄到易危等级的5只鸿雁,这也是汕头首次有了鸿雁的图片记录。

出现在汕头澄海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展翅翱翔

汕头首次有了易危物种鸿雁的图片记录

五只鸿雁飞过汕头湿地上空

得知汕头湿地如此多姿多彩的鸟讯,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十分高兴。他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郑重寄语:汕头湿地是我国难得的滨海湿地,鸟类多样性丰富,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见习编辑 许舜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