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怕老师?

2016-10-13 23:24
摘要

一直以来,校园都被视为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一方净土,在这里,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值得信任的人。可是,在不少学生身上,一种奇怪的现象依然存在——“怕老师”。

一直以来,校园都被视为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一方净土,在这里,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值得信任的人。可是,在不少学生身上,一种奇怪的现象依然存在——“怕老师”。

即便老师抛出橄榄枝,主动敞开心扉,学生依然会逃避、退缩、沉默,这种心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

为啥我们总是怕老师?

yt-p0103323

一、怕老师的原型是怕家长

孩童时期,言传身教,孩子的第一老师应该是家长。在孩子眼中,扛煤气罐、换灯泡、开冰箱,甚至点根蜡烛、用双筷子,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能轻而易举地办到这些事的家长,毫无疑问是强大的。

面对这种“强大”,孩子们有两方面的心理:

(1. 依赖、追求。

(2. 敬畏。

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一旦孩子对家长的“敬畏”变成“惧怕”,早教便宣告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是权力和能力的象征。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地对待子女,甚至当着子女的面严厉地训斥他人,都有可能让他们对这种“强大”产生阴影。一旦这种阴影演变成持久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将深入到潜意识中,成为对权威恐惧,积重难返。

学生怕老师,其实是对“怕家长”的延伸。他们害怕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幼年时期家长树立起的“权威”“力量”的影子。畏惧的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其实都是受害者。

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中国教师报》曾报道,有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对比自己的两任大学语文老师:“前任老师非常严格,经常点名提问,我不敢有丝毫分心,即使坐最后一排也得仔细听她的每一句话,记下每一个重点,生怕被训斥,当时的成绩也比较好。”

“现任老师比较随和,课堂氛围也比较好,我放松多了,有时甚至开小差也没任管,如今成绩有所下降。我开始喜欢这门公共课,平时也开始找散文、小说看。”

这两种课堂教育方式,哪种比较成功呢?著名教师于永正认为,这不仅不值得骄傲,还需要深入反思。

1. 我们想看到真实的学生,还是伪装的学生?

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领,而非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不能盲目地追求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为了顺应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教师的规矩,往往就会变成“双面人”——老师面前的乖学生,平日里的浪荡孩子。没有真实的学生,谈何成功的教育?

2.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不断发展的个体,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

如今,许多学校评教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任课班级的成绩、荣誉。当这种“唯绩效论”深入大学课堂,教师难免会把教育、学生,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上这种课,考完把笔记一扔,学生又能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呢?一个不断启发学生的课堂,永远要好于一个管理有序的课堂。

3. 是树立令学生恐惧的权威,还是让学生打心里认同?

何士骥、姜亮夫、王力、姚名达、朱广福 …… 这些在各自领域中独当一面的优秀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对于培养学生,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有次,王国维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当年,著名学家王力也不理解老师为啥老说“我不懂”,而后才知道王国维对这些“不懂”钻研极深。之所以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谨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自此以后,王力对老师王国维更为尊敬。

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圆融的个体。他绝不执着于树立威信,当为人、为学、位师的水准高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被这种魅力所吸引。大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对学生内动力的激发,而非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扪心自问,我们在掌控课堂的时候,是否过于粗浅地考虑“权威”“震慑”对学生的影响?是否过于急切、不假思索地寻求制度、管理的力量?

下载读特APP,点击主页面右上方齿轮按钮,输入邀请码:jiaoyu  注册成为读特用户即可获得更多教育内容咨询。

来源 信德文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