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介入社区与城市文化?这成为近来深圳艺术界颇为关注的话题。关山月美术馆品牌展览“在路上”于12月31日开幕。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年度艺术项目,第7届“在路上”展览以“共生”为主题,整理了近20年来兴起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呈现43个艺术案例,拓展艺术边界,探讨艺术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艺术创作的多样可能。针对主题之于深圳城市文化的意义,此次展览首次启用“主题展+外围展”的方式,呈现深圳当地鲜活的艺术生态。“青年批评家论坛”与展览开幕式同期举办。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作为一个国家公益的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通过“在路上”这一品牌展览活动,希望为艺术的历史做一份工作,留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当代艺术文献。我们也希望能够为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提供一个展示他们实力,践行他们社会责任的平台,能够给人们一些触动,激发人们的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能。
汇聚20年来最典型艺术案例
“Community/社区”的概念在英文中强调以共同价值集合起来的人群,在中文的翻译中常被用作表示居住在附近的人,也常与“小区”等词混用。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分享现代生活理念,社区在精神层面上的共识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共同追求。折射在艺术领域,相关的艺术项目在华东和华南区域兴起,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
在当下艺术生态中,艺术家与社区、社区艺术与艺术生态之间也形成了多样的共生关系,并藉由这种关系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艺术生态的结构关系和发展走向。本届“在路上”展览整理呈现近2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梳理艺术介入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作品选择方面,本次展览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学者、策展人、媒体代表提名,提交超过100个案例,经过组织委员会最终评审,选择43个案例作品最终呈现。从这些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面对个人境遇、自然环境、地域习俗,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多样探索。
策展人盛葳向记者介绍说:“社区艺术创作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艺术家关注的内容和主题各不相同,展览以地域为线索,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西北四个板块进行综合呈现。”
艺术家观察的地点多是城市,正如策展人吴洪亮所说:“城市的发展对艺术提出要求,城市空间也是艺术的发生场,艺术家带着具有针对性的视角从城市生活的细微处入手,美化公共空间,以艺术项目调动居民参与热情,激发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是现代人的精神领地,基于互联网社群的艺术实践在底层逻辑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样式。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相关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西南、西北地区主动引进艺术项目,以艺术带动文旅经济,展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深圳本地项目的“针对性”
深圳作为中国新型城市的代表,聚合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旧房改造、社区文化、人员流动等话题,作为“共生”项目的特别单元,根植于深圳的艺术项目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
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策展人朱小钧说:“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快速转型意味着从硬件到软件上的全面升级,新旧生态交替的过程中的中间地带给艺术项目提供了得以施展的舞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路上”首次以主题展+外围展的模式呈现,在关山月主展场之外,鳌湖艺术村、握手302、地铁美术馆、33当代艺术空间四个长期从事社区艺术实践的分展场,以期和美术馆内的文献叙事形成有机的结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生动地呈现中国社区艺术的面貌。
几大艺术机构的活动如单个点,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便形成了深圳艺术的面。由此,观众也更直观的感受到艺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新变化。
一次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实践
作为关山月美术馆的品牌展览,“在路上”一直生长。2013年-2017年为“在路上”的第一季,从媒介的角度切入,开启传统媒介青年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工作。前五年的项目以油画、水墨、版画、雕塑、新媒体五种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通过展览、论坛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体地梳理和研究不同类别和主体的青年艺术。第一季的展览和讨论生发出新的问题,媒介的拓展性、综合性以及当代艺术发展对于艺术生产机制、存在空间乃至艺术概念本身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8年“在路上”结束了以媒介为线索的田野调查工作,进入第二季。2018年以“无人”为主题开启了“在路上”项目的第二季,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未来艺术的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关于本届“共生”这个话题,策展人、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介绍说:“社区艺术是一种以公共议题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社群为基础而进行的艺术实践。社区艺术的在地性和社会介入性让艺术家与社群之间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这样的‘共生’关系引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涉及艺术的发生、生产机制、公共性视觉文化,以及艺术视觉上的退场、作者身份的转换,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在地性与展览呈现中艺术再现的虚拟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话题不但关涉社区艺术本身,更关涉因此而带来的艺术史书写方式、文献形态以及展示、收藏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在张新英看来,今年策展团队确定了“共生”这个关键词,侧重探讨艺术在城市公共文化建构当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们对近二十年兴起的中国社区介入事宜进行整理,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从艺术走向来看,当代艺术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视觉上的审美范畴,而更多的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当下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月12日,欢迎市民前去观赏。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