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南山,留住乡愁!南山街道打造村史文化之旅
读特记者 王慧琼 罗立兰 通讯员 陈凤岩
2019-12-30 10:57

市民热情参与徒步,感受街道悠久历史人文风情。

在历经沧桑巨变的深圳,还有一系列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遗存在大小村落中,它们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人文记忆和文化积淀。12月29日,由南山区南山街道党工委、南山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寻根南山历史文化 共建和谐幸福湾区”探寻村史文化徒步活动在南山街道举行。南山区政府、南山区人大常委会、南山区政协、南山纪委监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市民群众一起,用脚步丈量南山街道,穿越南山五村代表性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一路追溯深港宗族文化的根源,领略南山祖宗先辈奋斗的光辉历史,品尝南山五村的特色美食,感受古村悠久而又独特的历史人文。

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村史文化之旅,让现代深圳人“浸”在浓浓文化中。

步行7公里  尽览7大宗祠10大古迹

为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次徒步活动全程为7.0公里。

徒步参与者五人一组,手持通关文牒,从位于南山街道的南园警务室出发,途经7个宗祠建筑及10个古迹,共收集齐17个点位的印章即可完成徒步任务。

一路徒步,一路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深切体味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正确。作为本次徒步活动的代表景点,位于南山村的陈郁故居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南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北头村,深圳首个村史博物馆北头陈列馆诞生于此,北头陈列馆现已成为宣传改革开放、党的大政方针的阵地,是北头村村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基地。

南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侯王古庙,保存了原有面貌及古色。

位于南光村的凤孙吴公祠为南山保存较好的清代晚期建筑,是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园村的解元祠始建于明万历七年,是南园村乡邻为纪念知名乡贤、深圳首位文解元吴国光而建,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位于向南村的侯王古庙,延续了300多年的侯王诞祭典在这里上演,狮子贺庙、狮子巡游、放生仪式、品尝大盆菜、粤剧杂技表演等精彩节目见证着向南人传承亲情和文化的一缕香火,让徒步群众留连忘返。

观醒狮听粤剧 全程色香味俱全

本次徒步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可以观赏到向南醒狮队和南园粤曲团带来的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演出;在解元祠、陈郁故居、深圳树王等点位还可以参与各具特色的互动游戏。

市民徒步旅程中品尝南山街道五村特色美食。

在5个村的美食打卡点——陈氏宗祠、吴氏宗祠、北头陈列馆、侯王古庙、南光文化广场等地还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当地美食:大盆菜、蚝仔粥、酥炸生蚝、大小煎堆、炒米饼、油角、茶果、煎鸭、炸犬鱼、黄蜂窝……这些充满浓郁本土风情的客家美食均由村里股份公司及村民亲手制作,原汁原味充满乡情。

徒步参与者完成17个点位的打卡后来到终点,可参与票选南山街道最具人气的5大景点和5大美食,并获得精美的纪念奖牌一枚,与印有5村景点介绍的通关文牒一起,留存为本次徒步活动最珍贵记忆。

到达终点的市民展示纪念奖牌和印有五村景点介绍的通关文牒。

铭记历史留住乡愁 保护古迹传承血脉

文化古迹不可再生,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对话与沟通的桥梁,让群众从历史源泉中不断汲取智慧。

数百名徒步者在到达终点后,现场签署 “志愿保护南山街道文化古迹倡议书”。呼吁以实际行动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文化血脉,共建魅力家园。

改革开放四十年,南山建区三十年,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村民们却始终不忘本地文化,对于古迹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坚持从未停止。粤剧与舞狮作为南山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留住乡愁才能留住人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南山街道坚持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把“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理念注入实际,下大力气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南山街道结合现有5个城中村宗祠故居遗址及“南园模式”“南光样板”等亮点资源,积极通过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址,结合城中村综合治理及旧城改造,既提升了百姓的人居环境,又积累了古村城市管理的经验,从历史文化中总结城市管理智慧,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本次活动不仅开创了“党建+村史+徒步”这一全新模式,更深度挖掘了南山独特的民俗风情,弘扬了传统历史文化,涵养了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活动具有新颖性、创新性、参与性,让普通市民和村民在活动中留住“乡愁”的同时,凝聚深厚的民情民意,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中培养市民的家园意识,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贡献了“南山智慧”。

社会发展离不开文明的继承,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南山街道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为经济发展迅速、土地空间有限、人口大量增长的城市建设探索出一条让保护更严格、在发展更充分之路。

村史文化徒步活动部分点位介绍

★解元祠

位于南园村的解元祠始建于明万历七年,为纪念知名乡贤吴国光而建。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园村老村,为纪念乡贤吴国光所建,始建于明万历七年,清朝、民国时期重修,因人为改建、租住人员在内进行生产活动,年久失修及疏于管理等造成整体建筑损坏较大,于2015年再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砖木石结构,坐东南朝西北,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11.96米,进深17.4米。吴国光年幼痛失父母,从小刻苦好学,明万历七年(1579年),以《诗经》中解元。考中解元后,历任广西、浙江等地知县。他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勤政务实,敢与不正之风和权贵作斗争,后受排挤被罢免官职,返乡参与纂修《新安县志》,操劳过度,积郁成疾,卒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

★镇国将军祠

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70年),由于年久失修,于20世纪50年代坍毁。1985年,南园村在其旧址建成“南园纪念馆”。20世纪90年代,由香港同乡会捐款重建镇国将军祠,2000年建成。镇国将军吴公应雷,名玉泉,原为广东省增城县雅瑶乡人,是南园吴姓之祖先。宋哲宗年间,公以求雨有功而出仕。死后,追封为镇国将军。村民建祠以祀之,香火鼎盛。

★陈郁故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南山村西巷234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初年重建。2016年7月完成第三次修缮和重新布展后对公众开放。 陈郁,南山村人,1901-1974,192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者,新中国首任“能源部长”,1957年回家乡广东任省长,是群众心目中的“爱民省长”,被誉为“南山人民的儿子”。陈郁逝世后,故乡人民怀念他,将他早年生活的旧居进行了修葺,故居内摆放着陈郁生前使用过的桌椅和木床,并通过图片展现了陈郁光辉的一生。

★黄氏宗祠

又名黄维则堂。位于北头老村26号,始建于清代,1922年重修。宗祠占地约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开间三进两天井格局,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1.5米,进深31.96米,由门厅、 中厅、后厅、前后两天井及左右厢廊组成。大门上方为石匾额,阳刻"黄氏宗祠"四字。两侧楹联日:江夏家声扬四海,维则世泽耀门庭"。建筑古朴雅致,集雕刻、绘画、书法为一体。祠内收藏有书于清代的楹联"江夏家声扬四海,维则世泽耀门庭"和"黄氏宗祠"匾额(书于清代,现代复刻)。 抗日战争时期,北头村陈氏宗祠被日军炸掉,黄氏宗祠也被日军拆掉一半,幸得村人黄锦芬极力周旋,使黄氏宗祠得以保存。

★北头博物馆

原北头陈列馆,南山区首个村史博物馆。建于2006年,灰墙灰瓦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北头是远近闻名的“蚝村”,村民以养蚝为生。改革开放后,蚝民上田,转其他行业为生。为让后辈铭记老一辈艰苦创业的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励村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故修建“北头陈列馆”。馆内近千件展品大多为村民自愿捐出,陈列了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老照片、老物件以及传统捕鱼养蚝的作业器械、蚝民下海使用的木船、第一张自行车执照等。

★逢源书室

列入第一批深圳市历史建筑目录。位于向南村一坊24号,建于1923年,中华民国时期。书室呈中西合璧式碉楼。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三开间,高二层带天台。匾额题“逢源书室”,面阔12米,进深12米。四面居中壁龛式铳斗,铳斗上灰塑人物故事、八卦图案、闹钟等浮雕,极具艺术性。现内部结构保存情况较差,该建筑目前为南山区数量不多的中西合璧式碉楼,为了解本地此建筑类型及演变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凤孙吴公祠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重建于民国时期及2007年。三开间两进布局,面阔13.5米,进深22米,清水砖外墙,辘筒灰瓦面,绿琉璃瓦剪边,进门两边是左右厢房,后堂是供奉吴氏祖先牌位。为南山区保存较好的清代晚期建筑。每年八月初八,后改为在农历春节前几周,为吴氏先祖太公诞生日,这一天村里会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全村人参加祭拜太公,有舞狮、吃大盘菜等活动。每年清明、重阳等节日,吴氏宗族在凤孙吴公祠举行祭祖活动。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王慧琼 罗立兰 通讯员 陈凤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